【SDGs】
興大工學院榮獲國家新創獎

中興大學工學院邁入第60個年頭,產學合作,共同創造產業升級的能量,截至民國109學年度,已有11位教師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今年兩位老師在「友善環境」上有重大突破,榮獲「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殊榮。

其中材料系老師薛涵宇,以「蛙類皮膚啟發之仿生水下抗生物汙垢附著表面塗層」,以生物友善的塗料,來解決臺灣本土民生、社會與環境所遭遇的挑戰-即水下器物表面被生物污垢附著而減少使用年限且增加油耗的問題;材料系終身特聘教授吳威德老師,以系列的「環保高效脫硫劑產品開發」,透過重複脫硫的過程,達到脫硫碴等廢棄物「零產出」,解決了煉鋼過程中爐碴處置的環保難題。

興大材料系薛涵宇老師指出,過去常接受業界委託,解決船舶、近岸管線、漁塭等藻類及魚貝類生物汙物附著的問題。因為這些水下生物汙物產生的生物膜,往往會造成金屬設施的腐蝕與剝落。過去業界常以含有重金屬的除汙劑處理,但對海洋生態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喜歡郊遊踏青的薛老師,在一次戶外活動中,青蛙的光滑表皮給了他靈感,發現如果能製造出類似青蛙表皮突出及溝槽的皺褶,就能避免水下生物汙垢附著的難題。

最後他找到成份為「保麗龍、聚乳酸及矽油」為基底的塗料,創造出具親水性、可以大面積「濕式誘導」、產生具有奈米等級高分子孔洞的皺摺,再結合潤滑液的流動性,防止魚貝藻類在物體表面形成生物膜,進而解決生物汙附著的難題。薛涵宇老師表示,此次獲得新創獎的關鍵在於,除了微米等級的皺褶不利於生物汙垢附著,高分子奈米孔洞會以毛細力牽制潤滑液流失,增加儲存空間,也拉長抗生物附著塗料的使用效期。這種技術的中文稱為「滑液注入多孔表面」,雖然無法完全以天然材質取代,但已能大幅減少海洋重金屬汙染。目前塗料有效期是半年,但未來可望延長到一年的壽命。薛老師表示,透過學術結合產品研發,一開始是為了減少海洋汙染,未來也可以延伸應用在醫材防菌上,不論是友善環境和商機,都是值得期待的正向發展。

工學院院長楊明德則是指出,中興大學工學院教授群,資深和年輕的教授們,在各自的領域專長,結合產業需求,引領中台灣的產業升級,並協助業界解決問題、綠色升級。每年獲得研究及建教合作經費補助超過三億元,未來也持續扮演火車頭角色,一起和產業界共創台灣產業佳績。

照片圖說:興大材料系薛涵宇副教授(右2)與研究團隊合影

轉貼興新聞:https://www2.nchu.edu.tw/news-detail/id/52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