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
聖嬰影響墾丁海洋生態 興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稿源:2018-10-02/中國時報/李侑珊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耗時16年研究墾丁生態,發現平常不容易被人感受到的聖嬰與反聖嬰,才是影響墾丁海洋生態最主要驅動力,其影響程度甚至超過颱風之影響,研究於今年7月獲國際期刊《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發表。
 
墾丁沿岸有國內最大面積的海草床與珊瑚礁分布,生物多樣性最高,生態最豐富,這些生態系統同時也扮演著藍碳,吸存二氧化碳、防護海岸、減緩海嘯巨浪沖擊及孕育沿海漁業資源。
 
林幸助從2001年開始投入「墾丁長期生態研究」,每3個月持續觀測墾丁沿岸海草床的生態變化,仍堅持至今。
 
林幸助表示,在2001年至2017年的研究期間內,太平洋不定期地總共出現了5次聖嬰(海水表面升溫),4次反聖嬰(海水表面降溫)。聖嬰現象發生時,墾丁地區夏天雨水變少,但反聖嬰時雨水反而變多,研究發現夏天雨水多寡對墾丁沿岸生態有很大影響。夏天雨水較多的反聖嬰,會將富含氮營養的人為污水排入墾丁沿岸海域,導致沿岸優養化。
 
林幸助發現,雖然富含氮營養的污水,會促進海草吸收更多二氧化碳,葉片長得更快更長,生物量也增多,但此富含氮營養污水,也會同時促進海草葉片上的大型藻類大量生長,影響海草光合作用,導致海草死亡。而富含氮營養的人為污水,也會影響到更深層珊瑚礁,使珊瑚礁轉變為以大型藻類為優勢之生態系。若強度更高,更密集的反聖嬰一再發生,極有可能導致沿岸海草床,甚至珊瑚礁消失不見。此研究解釋了過去20年來,墾丁沿岸海草床與珊瑚礁生態系的劣化歷程,結果令人憂心。
 
林幸助也指出,團隊先前的研究已發現,人為污水可能是造成近20年來墾丁珊瑚礁劣化的主因,因為墾丁南灣每天氮營養輸入量與數百萬遊客量有顯著相關,但是在海草床與珊瑚礁的大型藻類藻華現象並非每年皆會出現,不定期出現的反聖嬰現象,會驅動且加劇人為污水對於墾丁海洋生態的威脅,提高危害之風險。
 
未來若反聖嬰強度更高,更密集發生,極有可能導致沿岸海草床與珊瑚礁瓦解,這些生態系服務功能也會隨之消失,林幸助建議,面對未來氣候變遷,反聖嬰強度或頻度持續增強時,藉此可提高台灣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韌性,台灣海洋生態環境才得以永續。
 
==========================================================
 
興大研究 聖嬰反聖嬰影響墾丁生態驅動力
稿源:2018-10-02/中央社/台中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用16年時間研究墾丁長期生態,發現聖嬰與反聖嬰現象,是影響墾丁海洋生態最主要驅動力,其影響程度甚至超過颱風的影響。
 
此篇論文已於今年7月獲國際期刊「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接受發表。
 
林幸助今天表示,2001年開始「墾丁長期生態研究」,每3個月持續觀測墾丁沿岸海草床的生態變化,聖嬰時,墾丁地區夏天雨水變少,但反聖嬰時雨水變多。
 
林幸助研究發現,夏天雨水較多的反聖嬰,會將富含氮營養的人為污水排入墾丁沿岸海域,導致沿岸優養化。雖富含氮營養的污水會促進海草吸收更多二氧化碳,葉片長得更快更長,生物量也增多。
 
但同時也促進海草葉片上的大型藻類大量生長,影響海草光合作用,導致海草死,還會影響到更深層珊瑚礁。若強度更高,更密集的反聖嬰一再發生,極有可能導致沿岸海草床,甚至珊瑚礁消失不見。此研究解釋過去20年來,墾丁沿岸海草床與珊瑚礁生態系的劣化歷程。
 
研究還發現,氣候變遷與人為污染的加乘效應。團隊先前的研究發現人為污水可能是造成近20年來墾丁珊瑚礁劣化的主因,因墾丁南灣每天氮營養輸入量與數百萬遊客量有顯著相關,但是在海草床與珊瑚礁的大型藻類藻華現象並非每年皆會出現。
 
林幸助進一步發現,不定期出現的反聖嬰會驅動且加劇人為污水對於墾丁海洋生態的威脅,提高危害的風險。未來若反聖嬰強度更高,更密集發生,極有可能導致沿岸海草床與珊瑚礁瓦解,這些生態系服務功能也會隨之消失。
 
林幸助建議,應設置污水處理系統,避免沿岸人為營養物質過量輸入到海洋,立即執行氣候變遷調適措施,面對未來氣候變遷,反聖嬰強度或頻度持續增強時,藉此可提高台灣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韌性,台灣海洋生態環境才得以永續。

==========================================================
聖嬰影響墾丁海洋生態 研究登國際期刊
稿源:2018-10-03/新唐人亞太台/林莉、趙揚
 
中興大學經過16年研究,發現聖嬰及反聖嬰現象的氣候變遷,是影響墾丁海洋生態最主要驅動力,影響程度甚至比颱風還要大,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全球變遷生物學》。
 
墾丁沿岸擁有國內最大面積的海草床與珊瑚礁分布,生物多樣性最高,生態最豐富,林幸助教授的研究團隊,經過長達十六年的監測觀察,發現氣候變遷中的「聖嬰反聖嬰現象」,讓墾丁沿岸沒有天敵的藻類變成強勢物種,造成海草死亡,珊瑚覆蓋率下降 。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林幸助:「反聖嬰的時候,我們發現它的夏天跟秋天的雨水會比較多,這個雨水一多,就會帶來很多營養,衝入到沿岸之後,不管是在潮間帶的海草床,或是亞潮帶的珊瑚,它都會讓這些藻類大量生長,藻類大量生長過後它就會蓋過海草,或者是珊瑚,如果更多的話,那就會讓海草死亡、珊瑚也會死亡。」
 
研究團隊指出,核能電廠的影響及和颱風的衝擊,並不是造成墾丁海洋生態劣化最主要的因素。在2001年至2017年期間,太平洋總共出現5次聖嬰、4次反聖嬰現象發生,加劇沿岸優養化。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林幸助:「因?如果汙水持續這樣排放,反聖嬰(現象)就變成是一個助力,可以讓這些汙水再排放更多,當然就會影響到墾丁的海洋生態。 」
 
沿海這些生態系統,同時也扮演著吸存二氧化碳、防護海岸、減緩海嘯巨浪沖擊等功能,林教授建議,面對未來氣候變遷,公部門可透過污水處理設施,減少人為影響,藉此提高台灣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韌性,台灣海洋生態環境才可能永續。

==========================================================
興大16年研究 聖嬰、反聖嬰影響墾丁海洋生態
稿源: 2018-10-03/台灣好新聞/林重鎣/台中報導
 
墾丁沿岸有台灣地區最大面積的海草床與珊瑚礁分布, 生物多樣性最高,生態最豐富。這些生態系統同時也扮演著藍碳吸存 二氧化碳、防護海岸、 減緩海嘯巨浪沖擊及孕育沿海漁業資源的生態功能。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用十六年時間研究墾丁長期生態 ,發現平常不容易被人感受到的聖嬰與反聖嬰, 才是影響墾丁海洋生態最主要驅動力, 其影響程度甚至超過颱風之影響。 此篇論文已於今年7月獲生物多樣性與保育領域排名第一名期刊《 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接受發表。
 
 
林幸助表示,「墾丁長期生態研究」從2001年開始, 每三個月持續觀測墾丁沿岸海草床的生態變化,仍堅持至今。在2001年至2017年的研究期間內,太平洋不定期地總共出現了5次 聖嬰(海水表面升溫),4次反聖嬰(海水表面降溫)。 聖嬰時墾丁地區夏天雨水變少,但反聖嬰時雨水反而變多, 研究發現夏天雨水多寡對墾丁沿岸生態有很大影響。 夏天雨水較多的反聖嬰,會將富含氮營養的人為污水排入墾丁沿岸海 域,導致沿岸優養化。
 
 
雖然富含氮營養的污水會促進海草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葉片長得更快更長,生物量也增多; 但此富含氮營養污水也會同時促進海草葉片上的大型藻類大量生長, 影響海草光合作用,導致海草死亡,海草植株密度變疏, 分布面積縮小。而富含氮營養的人為污水也會影響到更深層珊瑚礁, 使珊瑚礁轉變為以大型藻類為優勢之生態系。若強度更高,更密集的反聖嬰一再發生,極有可能導致沿岸海草床,甚至珊瑚礁消失不見。此研究解釋了過去20年來,墾丁沿岸海草床與珊瑚礁生態系的劣化歷程,結果令人憂心。
 
 
此研究更驚人的發現是氣候變遷與人為污染的加乘效應。團隊先前的 研究已發現人為污水可能是造成近20年來墾丁珊瑚礁劣化的主因, 因為墾丁南灣每天氮營養輸入量與數百萬遊客量有顯著相關, 但是在海草床與珊瑚礁的大型藻類藻華現象並非每年皆會出現。 此研究進一步發現, 不定期出現的反聖嬰會驅動且加劇人為污水對於墾丁海洋生態的威脅 ,提高危害之風險。未來若反聖嬰強度更高,更密集發生, 極有可能導致沿岸海草床與珊瑚礁瓦解, 這些生態系服務功能也會隨之消失。
 
 
林幸助建議,應設置污水處理系統, 避免沿岸人為營養物質過量輸入到海洋,此為有關單位應重視, 且可立即執行的氣候變遷調適措施,面對未來氣候變遷, 反聖嬰強度或頻度持續增強時, 藉此可提高臺灣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韌性, 臺灣海洋生態環境才得以永續。
 
 
16年來,林幸助團隊持續觀測墾丁沿岸海草床的生態變化, 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團隊表示,能延續超過16年並不容易, 除了決心與毅力之外,經費支助是一大考驗, 因為沒有一個單位願意長期(超過10年)支助同一項研究。 除了科技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教育部分別支持部分經費外, 許多時候是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自掏腰包完成的。
 
圖說:【中國時報】墾丁大光海草床。(中興大學生科系教授林幸助提供)
 
圖說:【中國時報】墾丁白化珊瑚。(中興大學生科系教授林幸助提供)
 
照片圖說:【中央社】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用16年時間研究墾丁生態,發現聖嬰及反聖嬰現象是影響墾丁海洋生態最主要驅動力,相關論文獲生物多樣性與保育領域排名第一名期刊「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接受發表。(中興大學提供)
 
 
轉貼興新聞:https://www2.nchu.edu.tw/news-detail/id/44150
轉貼興新聞:https://www2.nchu.edu.tw/news-detail/id/4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