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
海洋健康看棲地 海保署第一年調查出爐 鎖定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
稿源:2020-02-13/HiNet/廖靜蕙
 
我們知道台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這與位處黑潮、東海及南海等大海洋生態系[1]交界有關。如何讓海龜上岸產卵、遷徙水鳥得以養精蓄銳、蝦兵蟹將隨潮起潮落現身,關鍵就在健康的棲地。
 
海保署近日發布「珊瑚礁、海草床及紅樹林三大熱帶生態系」第一年調查報告,重要發現有:紅樹林面積有680公頃略為增加、狀況良好;17處潮間帶海草床廣袤分布,大多不超過1公頃,澎湖鎮海面積大,有望成為海洋保護區;珊瑚礁歷年調查點累計達114處,涵蓋率在30~50%之間。另,41處海洋保護區基本資料,在「海洋保護區平台」都能查詢。
 
健康棲地在這裡 鎖定熱帶海岸生態系調查
 
海洋保育署成立後,署長黃向文宣示「乾淨海水、健康棲地、資源永續」三目標,而維持海洋健康棲地之首要,就是指認出台灣重要海洋生態系地點,以及詳細的面積範圍。
 
黃向文表示,當棲地具備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海岸的能力,才能提供源源不絕、永續的海洋資源;因此,逐步調查海洋生態系,建置海洋保護區平台網站,是達成海洋健康棲地的重點。
 
國際海洋健康指標組織(Ocean health index)將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鹽沼、海冰等,視為保護海岸的生態系。其中,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等三大熱帶海洋沿岸生態系統,生產力、生物多樣性高的海洋生態系,也較能夠抵禦颱風、暴雨等天然災害,是台灣珍貴的生態資源。
 
黃向文指出,在全球海洋健康指數的「海岸保護」,平均分數為83分的情況下,擁有這三大生態系的台灣高達98分。
 
行政院永續會「海洋環境保護的指標」,即有一項提及「維持自然海岸線不變」;目前已知全台約55%自然海岸線,但這些海岸及海洋生態現況如何,卻缺乏調查方法或評估指標。過去雖有不少區域性或學術性的調查,尚缺全台完整的盤點,或因調查資料久遠,都須重啟調查,並全面性規畫評估。
 
海洋保育署與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昭倫及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等研究團隊合作,逐步推動重要海洋生態系的前導型調查計畫,透過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及實地調查,完成珊瑚礁、海草床及紅樹林的分布與現況調查,將重點摘要如下。
 
台灣以北回歸線為界,以南的珊瑚因常年溫度適合,因此會造礁;以北的珊瑚,度冬自顧不暇,因此未有造礁現象。攝影:蕭伊真 珊瑚礁覆蓋率30~50%
研究報告[2]指出,台灣島周遭海域,北起東北角、南至墾丁,以及離島的綠島、蘭嶼,小琉球和澎湖群島,皆有珊瑚分布;又因氣候、黑潮與南中國海表面洋流的影響,大致分為非造礁珊瑚群聚和熱帶珊瑚礁兩大群。
 
台灣島與周圍島嶼的硬底質海岸皆有珊瑚分佈。但受到洋流和氣候等影響,珊瑚群聚組成則大致以北回歸線為界,區分為北方的非礁型珊瑚群聚和南方的熱帶珊瑚礁。
 
非造礁珊瑚群聚包括北台灣、澎湖內海以及澎湖北海的沿岸,由於冬季水溫,低於造礁珊瑚的最佳生長溫度18℃,因此此地堅硬基質上的珊瑚,僅能維持自身的存活,而無法形成珊瑚礁。相反的,在南台灣,綠島、蘭嶼、小琉球和澎湖南海等地,常年溫度較適合珊瑚生長,成長狀況較佳,因此會形成熱帶珊瑚礁。
 
1997年起台灣珊瑚礁學會引進珊瑚礁總體檢調查方法,至今全台114個地點評估過當地的珊瑚礁健康狀況;珊瑚平均覆蓋率至今持穩,在30~50%間波動。
 
1997年民間自發性進行的珊瑚礁總體檢,累積厚實的資料;去年調查台灣珊瑚礁覆蓋率約30~50%之間。
 
全球自1980年代以來,至少減損20%的紅樹林,可喜的是,台灣紅樹林面積略微上揚。報告指出,紅樹林面積從1976年~2011年本島面積從178公頃增加至 586公頃,今年加上離島地區的調查,總面積至少達到680.7公頃。
 
這項計畫完成全台紅樹林盤點,分布於台灣本島西岸、澎湖及金門等33處;北迴歸線以北樹種趨向單一,以南樹種組成較為多元;離島澎湖、金門的紅樹林均以海茄苳為主要組成樹種;水筆仔與海茄苳為台灣紅樹林中最優勢的樹種。彰化芳苑則為水筆仔成林的最南界,而新竹新豐為海茄苳分布的台灣最北界。
 
紅樹林生態系深具穩固海岸、防止侵蝕、淨化水質、防風與減少暴潮海浪的衝擊等重要生態功能以及藍碳價值的紅樹林,是許多海洋生物的生長與發育環境,也是許多鳥類的遷徙中繼與棲息的所在。台灣雖早年於淡水河沿岸逐步開始了紅樹林的保護工作,卻都是20年的普查資料,需重啟全面的調查與盤點。
 
報告中也引述不同學者主張,紅樹林人為栽植及其擴張,恐造成河口淤積與潮間帶生物多樣性降低。因此,紅樹林保育與復育,應建立在完整的生態背景資料與生態模式上。
 
海草床分布於全球熱帶和溫帶淺海域,是重要的沿岸生態系之一,並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因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海草床面積縮減事件,近十年來在全球此起彼落。
 
台灣潮間帶海草床現況盤點,本島已盤點新竹香山、台中高美、嘉義白水湖及好美寮、屏東海口、萬里桐、大光及南灣;離島部分已盤點小琉球蛤板灣、澎湖鎮海、沙港及重光、綠島石朗及金門浯江溪口、慈湖至南山、上林至中墩,共計有17處潮間帶有海草分布(未計入東沙環礁)。
 
東沙環礁是我國海草面積最大之處,其次為澎湖鎮海的海草床,達25.3公頃,而其它絕大部分海草床面積都不及1公頃。
 
台灣海草床的威脅,大多受海岸開發影響,航道開發所造成的影響最嚴重。澎湖鎮海灣因開發航道而導致海草床大面積縮減,但同時也是台灣唯一進行海草復育、移植的區域。由於蘊藏豐富的生態資源,生態功能良好,具有發展為保護區之潛力。
 
此外,高美及香山濕地的遊客踩踏對當地的甘草分布形成嚴重干擾;嘉義地區的漁塭、鹽田利用行為,也可能影響當地IUCN紅皮書名單易危(VU)物種貝克氏鹽草生長及分布。
 
除了這三類生態系,台灣周遭海域還有岩礁、泥灘沙地等生態系,今年度將進行岩礁調查。
 
海保署表示,目前依據《漁業法》、《國家公園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文化資產保存法》、《都市計畫法》及《發展觀光條例》等法規劃設的不同類型海洋保護區,共有41個,總面積約309.5公頃。海保署將持續現勘訪查,瞭解經營管理現況、海洋環境及各類生態系健康狀況,並尋找潛在的海洋保護區。
 
海保署邀請民眾透過海洋保護區平台網站以及iOCEAN海洋保育網內容,了解各項調查成果資料,共同參與海洋事務。
 
註釋:
 
[1]美國NOAA就全球海洋生態系,劃出每超過2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為一大海洋生態系,作為科學研究、政策管理的參考單位;目前有66個。
 
[2]引述報告來源([海洋保育署]調查(研究)計畫成果)
 
- 《108年度珊瑚礁生態系調查計畫 成果報告》受託廠商:中央研究院 研究主持人: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陳昭倫 博士
 
- 《108 年度紅樹林生態系調查計畫 成果報告書》委託機關: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執行單位:國立中興大學 計畫主持人:林幸助
 
- 《108 年海草床生態系調查計畫 成果報告書》,委託機關: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執行單位:國立中興大學 計畫主持人:林幸助
照片圖說:台灣豐富海洋生態,也能看得到海龜。(圖取自海洋保育網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