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知識走入田間!元沛農坊創辦人:農業科技的解放讓品質可掌握在自己手上
 
稿源:2020-04-10/udn / 創業新聞 / 何語心
 
吃,這件事情是種日常,除了讓人體獲取每日身體基本運作需要的能量外,現代人開始追求品質,再加上,環境永續的意識逐漸抬頭,用科學來栽種打破以往用農藥和肥料栽培農作物的做法,也是環境永續最直接的解方。
 
清大奈米工程與為系統博士許又仁,帶著本就是農家子弟對於土的熱愛與堅持,創立以微生物技術、農業科技為核心,且以永續農業為志業的的「元沛農坊」,許又仁將其定位為「社會企業」,企圖將農業物聯網的技術導入農家,解決傳統上無法解決的困難,也替面臨高齡化與缺工危機的農業,帶來一線生機。
 
走入田間,讓環境永續不再是口號
 
「農作物的栽種取決於溫度、濕度、大氣壓力、風速、風向等,魔鬼藏在細節裡,這也是農作物品質好壞很重要的關鍵。」許又仁舉溫度為例,每種植物有其適合生長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阻礙生長;此外,植物在不同生長期也相對應的最適生長溫度,日夜溫差也會間接影響食用的風味。因此,如何透過科技介入,使農產品的種植更加專業化、標準化會是農業 4.0 時代首要講究的。
許又仁發現,近年來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大家更有健康糧食的觀念,針對不同的人口群,發現人的飲食偏好間接影響消費週期。舉例來說,擁有6歲以下幼兒的父母會希望孩子在學齡前建立更健康的飲食模式,從中攝取均衡的營養,因此食材在挑選上更花心思;此外,特殊病患在食材挑選上更不能馬虎,選對飲食讓調養更順利。許又仁說:「農業環境必須很乾淨,尤其是當人生病的時候,更需要嚴謹把關。所以我提供的服務更必須垂直整合,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
 
「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廣泛重視,也為農業這個「舊領域」提供了創新發展的契機,而這也是許又仁創業的其中一項原因,他提到:「其實當初就只是因為很喜歡吃,所以才會一頭栽進鑽研農業科技,科技農業的解放代表可以把品質掌握在自己手上。」他接著沈重表示,目前台灣是屬於浩劫式的農業,農藥、化肥不斷地施用在土地上,所產出的農業廢棄物也無法有效地處理。
 
永續發展的願景,最初實踐於 2017年,元沛農坊攜手宇陽能源執行的專案。他們利用蚯蚓及微生物發酵技術,將沼渣及農業廢棄物轉換為生物多樣性堆肥,這項技術成功替農業廢棄物及廚餘尋找出路,堆肥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正確的發酵過程能產生很多益生菌,運用於農業上可以幫助土壤以及植株更好地發展,除此之外,堆肥也對土地有極高的環保價值,一方面解決過多廢棄物焚燒造成的空氣污染,一方面也可以少用化學性的肥料。
 
IoT 系統即時遠端分析,農田成功有效管理
「我們從社會企業起家,把科學方法提供有需要的農人,例如:這些小農會跟我們買技術,我們先協助他選定合適的地理區位,並提供他們工具、種子、肥料等有機農業資材,再教他如何應用技術栽種。」談及現階段元沛農坊主要與農民合作的商業模式,許又仁不吝嗇地分享,目前公司主要以「服務設計」的方式因應不同農友的需求、提供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比如說:針對特定農友提供的無農藥栽培、少農藥栽培。
 
農業是不折不扣的生物科技,若農人想要自己種出來的植物可以在低含藥量的情況下健康生長,那麼便得仰賴科技工具,「我們公司提供 IoT 系統和其配套,根據個別農戶或是企業客戶的需求來決定要夾帶什麼樣的功能或是服務進去。」許又仁進一步解釋,永續的農業設計必須投注高照顧成本在植物的每個生長階段,所以導入 IoT 系統輔助栽植格外重要,元沛農坊藉由在農園裡安裝不同偵測環境因子的感測器、分析數據、精準判斷農園的狀態(例如:掌握水稻週期、由葉子顏色判斷農藥量充足還是過多等),即時協助農夫有效管理農田。
 
2019 年,元沛農坊又與黑熊保育協會合作,於花蓮縣玉里鎮種下一塊面積 1.5 公頃的「黑熊田」。這個計劃於當年春天展開,中興大學教授楊明德也率領研究團隊,帶著無人機技術進駐,同時,輔助 IoT 裝置透過環境數據監測農地,元沛農坊也提供光合菌等微生物資材,以減少農藥使用量,近一步達成無毒栽種的目的。
 
除了達成景觀稻作之外,元沛農坊亦包辦了後續加工、包裝、推廣等工作,他們推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創包裝稻米,如黑色葉子的花蓮 23 號(台灣黑熊的身體)、花蓮特色香米台梗 4 號,以及與凱宇生技聯手推出「熊稻米」,元沛農坊也和米花 KOUJI 合作米貝果等,企圖以不同的行銷手法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篩選商品要用的原物料時,我們挑選跟當地栽種意象跟文化有關聯的作物,或是依照作物的特性,再進行加工。比如說,花蓮23號米太硬,不適合日常食用,但拿去釀酒就很適合。」未來,元沛農坊希冀生產消費者需要的作物,穩定產量回應市場需求。下個階段,許又仁仍舊用科學方法去驗證農作生產的可行性,將為整合目前的數據後台進行募資。
 
憑藉口耳相傳,結盟志在永續耕作的農人
2020年,元沛農坊完成科技農業服務雛形,並展開「特殊病患餐專用米」的契作,有別於採用粗耕簡作的農業經營方式,與元沛農坊合作的對象(契作農)對於田區的照護投注相當的心力,同時也是一群基本具備擁護農業概念的農友,得以讓元沛農坊維持產量及品質,許又仁說:「我們的專業契作,也包含保收他們的農產品,並且約定收款日期和耕作周期等。」
 
截至今年,已有16位有志在永續耕作理念的農民與元沛農坊合作,元沛也因此獲得特殊病患餐專用米契作的機會。
 
目前,許又仁仍積極在社區間建構網絡,找農民夥伴結盟。許又仁分享:「剛開始先找社區意見領袖,不過這些頭不一定友善農民、了解農民怎麼對待農作物,像他們甚至可能不知道耕作時秧苗要插幾株、如何正確使用農藥,但當消息出去以後,常有對於環境永續也認同的農民上門。」
 
創業快問快答
Q:希望提供這個社會什麼價值?希望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A:透過沃畝的技術服務,幫助農食產業更加永續,打造農業產業鏈的新競爭力。我們透過相應的技術解決農業對環境的破壞問題、透過食物設計與堆肥化技術打造農業的循環經濟生態圈。藉由沃畝的平台,協助產業鏈上的農食夥伴,一起提升農業的永續價值以及打造屬於台灣的綠色經濟消費圈。
 
Q:長遠來看,公司想成為一家何種類型的公司?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如何完成?
 
A:專注在科技農業的整合型服務,致力提供客戶最好、最優質、以科技與永續系統關生產能代表台灣在地風土的產品。未來以我們的技術和能力複製到全世界,幫助不一樣的國家客戶,以科技為主體,打造具有自有特色的在地風土農產,幫助全球在農食領域更加提升。同時落實SDGs第十二項 責任生產責任消費、以及其他生態保護倡議的目標,為全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獲益模式多元,是否不夠專注?」
 
農食產業的發展趨勢是誰能夠同時進行產業鏈的垂直整合,並在時間成本極高的農業產業鏈上,迅速打造出產品並與不同的農民進行橫向整合。有效地透過整合降低成本,才是農食領域的致勝關鍵。這是低毛利市場必然的商業策略。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沃畝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6/8/4
產品名稱:永續設計、無毒農產專業契作、科技農業系統服務、IoT設備租任、顧問服務
上線時間:2016/8/4
團隊人數:團隊成員3人、外部合作專業夥伴16人。
 
 
圖說:元沛農坊創辦人許又仁依著「科技農業的解放代表可以把品質掌握在自己手上」這樣的信念,一頭栽進鑽研農業科技,希望藉由科學解決環境跟人的衝突。



圖說:由在農園裡安裝不同偵測環境因子的感測器,分析遠端回傳的數據,精準判斷農園的狀態(例如:掌握水稻週期、由葉子顏色判斷農藥量充足還是過多等),即時協助農夫有效管理農田。圖/許又仁提供


圖說:元沛農坊希冀生產消費者需要的作物,穩定產量回應市場需求。
 
照片圖說:圖左至右為:元沛農坊(沃畝)創辦人許又仁及共同創辦人林儀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