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永續論壇/中興大學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 開發藍碳自然解方
經濟日報/ 記者林薏茹/台北報導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昨(23)日表示,維護藍碳碳匯是減緩氣候變遷的第一優先,至於如何強化藍碳碳匯,聯合國很早就認可紅樹林價值,復育紅樹林可說是一舉數得,可保護生物多樣性,又有碳匯、並具備固碳效果。
林幸助昨天出席第六屆「台灣大永續論壇」,以「海洋藍碳是減緩氣候變遷的自然解方」為題發表專講,釋出以上訊息。
林幸助認為,台灣若要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需要的不只是減碳,還有「吸碳」,而淨零排放12項關鍵戰略中,僅兩項與吸碳相關,其一為「碳捕捉利用封存」,但目前成本仍高昂,且大概還需五至十年,相關技術才能發展成熟,進一步推廣應用。
另一個與吸碳有關的是「自然碳匯」,自然碳匯分為綠碳、藍碳及黃碳。黃碳目前仍有執行上的難度,綠碳即為森林,但未來隨著氣候變遷加劇,森林野火發生的頻率可能增加;藍碳則是海洋生態系中的有機碳,包括紅樹林、海草床、鹽沼、大型藻等。
林幸助表示,從溫室氣體減少或釋出較明顯、長期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人類世界對生態的影響造成碳釋出、實務性的管理/容易維持/強化碳庫與減少溫室氣體釋出、包含在IPCC溫室氣體計算來源中、氣候調適價值等六大特徵面向來看,可滿足六大特徵的可執行藍碳,僅有紅樹林、海草床、鹽沼。
林幸助引美國期刊《科學人》2021年8月的中的評論為例,高呼「藍碳不能等。」至於為什麼不能等?他說,藍碳生態系包括海草、鹽沼及紅樹林,都是全世界吸收二氧化碳最有效率的工具,也是可以長期儲存碳的地方。林幸助強調,維護藍碳碳匯是減緩氣候變遷的第一優先,很多碳都是儲存在泥土中,可儲存十年、甚至百年也不成問題,「這才是真正的碳匯」。
他舉例,蘋果已在哥倫比亞與印度,分別復育1萬公頃及2萬公頃的紅樹林,成為全球企業經營自然碳匯的典範。
照片圖說: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記者蘇健忠/攝影
轉貼新聞:https://udn.com/news/story/7241/8444677
台灣大永續論壇/中興大學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 開發藍碳自然解方 2024-12-24

最新消息
-
太平興農供應中心攜手專家學者 紅鈴水蜜桃義賣關懷社會公益
2025-04-12 -
中興大學 × 金屬中心:以專業技術引領智慧綠色製造創新發展——113年度成果發表會暨114年度計畫徵件說明會
2025-04-10 -
掌握AI治理立法趨勢 中興大學舉辦《資料治理與人工智慧法》國際研討會
2025-03-21
亮點研究
-
本中心2024年學術亮點產出節錄簡介
2025-01-17 -
國內首件負碳研發與碳權開發選定台南 藍碳紅樹林當先鋒
2024-12-05 -
【學術亮點】植物內生菌 Burkholderia seminalis 菌株 869T2促進多種蕨類植物生長
202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