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換碳權 需求大增
稿源:2022-02-12/台灣新生報

加州去年年底的野火事件與氣候乾旱有關(往年幾乎都是在夏季發生野火)。而台灣也漸漸面臨類似的危機,氣候變遷下,森林水分流失,變得更乾,一旦有火源出現,野火就極可能變得難以被控制。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表示,野火不是由氣候變遷直接導致的,但氣候變遷會加鉅野火對森林的破壞力;許多企業開始用種樹換碳權的方式來抵消企業本身的碳排放,也間接造成國際上的碳市場價格節節升高,導致市場上對於碳權需求大幅增加。

柳婉郁表示,全球氣候變遷白熱化,節能減碳成了各國和各大企業之間的難題,而現在「種樹換碳權」國際間就評估,一噸碳的價格大約在二千元至三千元。世界地球日,各國舉辦地球高峰會議後,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多國都宣示二○五○年要達到碳中和,隨後七月歐盟氣候法修正,歐洲碳邊境關稅實施,以及十月底COP26舉辦,都強調碳中和跟碳議價。

柳婉郁指出,企業開始利用植樹來換碳權,而不同樹種的sink能力不同,所以的確可能出現有些樹的碳匯總收入較高(例如:闊葉樹)植樹的時間,還有樹的年紀也很關鍵。樹的成長力越強(巔峰期)固碳能力就越好。因此,年輕的樹碳匯能力比較好。

柳婉郁說明,大部分的企業都很適合參與及經營森林碳匯,高碳排的企業(石化、塑化等)更是如此。企業社會責任與目前崛起的ESG可以跟森林碳匯做一個連結,企業如果提早掌握這方面的資訊,並著手實踐,綠色存褶的持有似乎就變成一種優勢或競爭利器。

柳婉郁進一步說明,綠電與碳匯是迥然不同的兩種商品,後者是指樹木行光合作用時,將碳存留於體內。此種碳匯的功能目前在台灣欠缺一個交易平台,但長遠來看,認為一旦有了這樣的平台,台積電應該也會相對積極來購買。因為除了綠電以外,取得森林碳權也是一種企業有效的減碳方式。三項理由:(一)森林碳權不只是碳權,而是兼具生物多樣性等其它功能在內的多重效力/綠,有助企業社會形象的提升。(二)多角化經營的減碳方式會是未來趨勢,Google/APPLE/FB已經在做了。(製程上的減碳、使用綠能來減碳、森林碳匯這種自然回本的方式將會漸漸流行)(三)減碳的核心原則是「本土化」,在何處產生的碳排就應該由何處扣減。一種碳中和原則的實踐。

柳婉郁補充「基本上『種樹換碳權』的每一噸碳價格都是一樣的,但每一種樹的吸碳能力不一樣,通常吸碳能力越強的樹,它的總收入會越高,總收入就包含碳單價乘以碳數量,以台灣來講,闊葉樹長得較快、吸碳能力比較好,前三名的樹種分別為相思樹、光臘樹和台灣櫸,而針葉樹長得比較慢,所以需要多點時間才能累積較多的碳,前三名樹種則分別為肖楠、柳杉和杉木。」

照片圖說: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說,企業開始用種樹換碳權的方式來抵消企業本身的碳排放,也間接造成國際上的碳市場價格節節升高,導致市場上對於碳權需求大幅增加。

轉貼新聞: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種樹換碳權-需求大增-11563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