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簡介

極端氣候的到臨、耕地的都市化及務農人口之變遷,廢棄物及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肥料/農藥過度使用,現今面臨農業地力退化、及蔬果、作物不耐長期儲存及環境變遷壓力為現今迫切待解決議題。本計畫目標為建構「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提供一跨領域整合平台,並運用現代化的技術/設備於農業發展,以達循環經濟、生態平衡、經濟發展及節能減碳的永續農業。110年本中心成功整合四領域、13子計畫之尖端技術,利用微生物酵素技術快速處理環境廢棄物難題,益生菌及植物內生菌型生物刺激素抵抗氣候變遷,高效率太陽能電池,新穎之光電材料,元件設計在達成農業環境智化慧監控,管理,節能減碳, 無人機結合AI對於耕地都市化,細碎化等變更提出生態平衡及經濟發展之對應策略,對於作物之耕作、收成提供高效率、低人力、物力成本之管理模式,建置試驗場域示範及驗證上述技術,下列就人才培育;學術成果及社會貢獻;國際交流合作;跨領域共同實驗場域分述110年之成果。

圖1.計畫架構及成員

一、人才培育方面成果

110年度本計畫共計62名研究成員參與,參與本計畫相關研究之博士班或博士後研究員共計68位,碩士班學生126位。設置多種獎勵、補助辦法,提升學生攻讀博士學位之意願,鼓勵參與國內外大型競賽。本中心人才之培育數逐年成長。

  1. 疫情下強化現有環境設備: 

    本中心建置有學術交流聽、遠距會議室、大型遠距教室、供不同領域的師生們均可更方便從事學術交流活動,研討會,上課等,亦有完整貴重儀實驗室,及認證實驗室,因應新冠疫情嚴峻,中心強化、改善現有遠距會議室,教室之軟硬體,供遠距上課,國際會議能順利進行。供中心成員研究題材分析所需,有提昇學術研究品質量,研究環境之效。

  2. 疫情期間開設線上專業、通識,培訓課程、工作坊:

    針對當前熱門議題,邀請國內外專業師資,開設線上課程,並因應校內師生研究需求開設儀器訓練課程,參與國際志工活動等,建置全英語學程環境。

  3. 獎學金及減免學雜費:

鼓勵學生攻讀博士學位,更提供短期到國外知名研究機構進行交流以提高學生視野及就讀博士班的意願,補助獲獎之大型賽事吸引國際優質學生。

(一)優秀人才培育方面亮點如下:

1.110年參與本計畫相關研究之博士或博士後研究員共計62位,碩士班學生或碩士級助理共計126位。

2.開設通識課程,包括「奈米科技」及「永續能源開發」等課程,修習此課程學生數達到100人以上,以深入淺出方式介紹時下最新研究之進展,推廣科普文化。

3.開設貴重儀器訓練課程,含括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掃描探針顯微鏡課程等共計14餘堂課程,30多名學員參與,並取得證照,培養儀器、材料分析能力人才,增加學術研究能力並接軌於產業界,110年參與之學員已多名獲得國內著名半導體大廠TSMC,美光等預聘資格。


圖2.貴重儀器訓練課

4.定期舉辦永續能源奈米論壇,邀請國際、校內外域專家至本校,110年共計 5 場,提供經驗分項,建立跨校院系之合作。

5.推派本校大學部優秀學生赴美國萊斯大學赴美國萊斯大學參加TOMODACHI-STEM @ Rice University for Female Students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經過選拔共計補助3名同學前往美國,2位預計111年出發前往。

6.110年邀請了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理化學研究所六位資深研究員,分別講述材料、化學、奈米、光電、量子元件製作與檢測技術,由淺入深,適合各個領域的學生學習。


圖3.2021日本RIKEN之暑期課程

7.楊明德教授帶領博士生許鈺群、曾信鴻,以休~想種下去,參與110/11/17農業委員會「110年農業開放資料工作坊」,榮獲競賽第二名

圖4.楊明德教授團隊農委會賽事獲獎合影

8.楊明德教授帶領博士生許鈺群、碩士生曾偉誠、陳柏安,以水稻小幫手,參與台北市電腦公會舉辦2021資料創新應用競賽,榮獲農業開放資料應用組-銀獎及及10萬元獎金。

圖5.2021資料創新應用競賽-銀獎

9.楊明德教授帶領研究生曾偉誠,以無人機3D航線模擬平台,參與內政部2021國土測繪圖資GIS競賽3D新創應用組第三名,獎金10萬。

圖6.2021國土測繪圖資GIS競賽第三名

10.楊明德教授帶領指導博士生曾信鴻、許鈺群、碩士生洪奕瑾,以「利用深度神經網路於高光譜影像物件式分類」,榮獲社團法人中華水土保持學會110年度論文獎

圖7.中華水土保持學會110年度論文獎

11.林耀東教授指導生物科技學士學位學程陳映辰同學,以「可見光應答幾丁聚醣摻氮二氧化鈦之抗菌效能及動力模擬」榮獲2021科技部大專生研究創作獎

圖8.陳映辰同學榮獲2021科技部大專生研究創作獎

12.林耀東教授指導土環系碩士生涂凱芬,研究探討微奈米乳化液及漁業廢棄物高值化微奈米製劑,對防治胡瓜露菌病及白菜炭疽病的功效。該研發成果對農藥減量及永續環境有莫大助益。獲得正瀚生技創新獎之創意報告獎及獎金6萬。

圖9.碩士生涂凱芬榮獲創意報告獎

13.薛涵宇副教授指導材料系博士生陳亭綸參加2021年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年輕學者創新研發成果選拔,於博士後研究員及博士級研究生組榮獲佳作獎

圖10.陳亭綸參加2021年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博士後研究員及博士級研究生組榮獲佳作獎

14.薛涵宇副教授指導材料系學生陳亭綸參加2021年材料年會(MRSTIC-2021)國際研討會獲得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英文海報展示第一名

圖11.博士生陳亭綸參加2021年材料年會獲得英文海報展示第一名

15.薛涵宇副教授指導材料系博士生陳亭綸參加2021年功能性材料研討會暨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獲得有機組英文口頭報告第一名

圖12.博士生陳亭綸參加2021年功能性材料研討會獲得英文口頭報告第一名

16.劉雨庭副教授指導土環系陳函鈺同學,以「利用同步輻射技術建立天然高分子優化奈米材料控制釋放磷肥之機制」榮獲2021科技部大專生研究創作獎

(二)計畫成員傑出績效亮點如下:

1.土木系楊明德教授結合無人機(UAV)與人工智慧(AI)應用於多種情境的監測與調查,協助實現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榮獲科技部109年度傑出研究獎

圖13.楊明德教授榮獲科技部109年度傑出研究獎

2.材料系薛涵宇副教授 榮獲18屆國家新創獎(2021),薛涵宇副教授以蛙皮為靈感,研發出可抗水中生物附著的多功能仿生塗料。創新技術極具市場潛力,榮獲國家新創獎肯定。亦獲得興大懷璧獎高分子學會傑出青年高分子科技獎(2021)

圖14.薛涵宇副教授榮獲第18屆國家新創獎

3.材料系賴盈至副教授榮獲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9屆年輕學者創新獎(2021),此乃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為鼓勵國內年輕學者在學術上勇於創新,並從事較長期之深入研究。

圖15.賴盈至副教授榮獲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第9屆年輕學者創新獎

4.材料系宋振銘教授榮獲2021年 IEET中華工程教育學會「教學傑出獎」得主,宋教授亦曾獲中興大學學生票選認真教學教師「興人師獎」、兩次院級教學傑出獎、兩次校級「教學優良獎」。

圖16.宋振銘教授榮獲2021年 IEET教學傑出獎

5.吳靖宙、申雍、賴鴻裕教授以「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獲得科技部「2021未來科技獎」。

圖17.吳靖宙、申雍、賴鴻裕教授榮獲2021未來科技獎

6.裴靜偉教授等團隊以「嵌入式光學雷達與AI辨識之智慧車燈於自動駕駛」獲得科技部「2021未來科技獎」。

圖18.裴靜偉教授榮獲2021未來科技獎

7.森林系柳婉郁教授榮獲110年度「呂鳳章先生紀念獎章」呂鳳章紀念獎章旨在鼓勵45歲以下優秀青年從事管理科學技術的研究與實施,並獎勵推廣管理工作及成效卓越者,為台灣管理領域年輕學者的最高榮譽,今年只有三人獲獎。

圖19.柳婉郁教授榮獲110年度呂鳳章先生紀念獎章

8.陳志銘教授榮獲Fellow of Vebleo (2021)

9.生科系黃介辰教授、化學系葉鎮宇教授獲選110年度「興大之光」,黃教授連續三年榮獲國內外重大獎項,極大提升校譽。五年發表21篇SCI論文,平均IF達4.85,被引用 336次;產學成果建教合作卓越。葉教授團隊研究「新世代太陽能電池」,近期開發bJS系列雙柵欄人工葉綠素,應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提升太陽能電池效率,室內弱光下可達30% 的光電轉換效率,發表在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

圖20.黃介辰教授、葉鎮宇教授榮獲110年度「興大之光」

10.生科系黃介辰、黃皓瑄教授及食生系蔣恩沛教授共同指導「全方位植物內生菌型生物刺激素」團隊,獲得「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及「第十八屆國家新創獎續獎」。

圖21.黃介辰教授團隊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

11.林耀東教授團隊榮獲2020國家新創精進獎。以創新農業廢棄資材微奈米循環高值化技術研製蔬果保鮮、植物保護製劑及環境友善抗菌製劑,盼解決臺灣農業農藥及化肥過量施用、農業廢棄物棄置及台灣農產品保鮮困境。

12.生科系黃介辰教授2021年帶領中興大學iGEM隊以Artificial endophyte for future agriculture (給未來農業之人造植物內生菌)為研究主題參加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起之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中榮獲金牌獎之肯定。完成以水稻為主要材料之循環農業系統。該系統著眼於要形成循環農業之兩項關鍵技術,包括稻桿之糖化技術及如何以稻桿糖化液來生產出有益於農作物生產之特殊代謝物質,進而建構出之循環再利用的體系。

圖22.生命科學系黃介辰特聘教授(前排左1)率隊參加iGEM榮獲金牌

二、學術成果及社會貢獻

()學術論文發表

110年本中心共發表332篇SCI期刊其中 (Q1-205篇,Q2-96篇,Q3-26篇,Q4-3篇,THCH 2篇),顯示研發能量充沛,依研究領域羅列主要亮點,依據史丹佛大學發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名單,其中在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分別為楊秋忠 院士、林俊良 中興講座教授、林坤儀 特聘教授、吳宗明 特聘教授、張嘉修 教授(國立成功大學)、翁誌煌 教授(義守大學)。

高品質期刊列表如下:

1.楊秋忠院士、沈佛亭副教授探討茶葉萃取物對葉圈細菌生長與其生成吲哚乙酸能力之影響研究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 IF:4.379Rank:23%,證明辛醇可促進葉圈菌株之細胞分裂、代謝活性、移動性與吲哚乙酸生成能力,研究成果有助於生物刺激素之開發,並應用於茶樹健康管理與永續發展。論文連結

圖23.茶葉中之辛醇具調控細菌代謝活性之潛力

2.林坤儀教授針對暖暖包回收相關研究發表於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13.2Rank:2%,鐵基一次性化學取暖器(DCW)的使用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固體廢物。提供了一種以最少的努力回收用過的 DCW 的有效方法。論文連結

圖24.(a)N2 吸附等溫線(b)HCOMs各種孔徑分佈

3.薛涵宇教授仿生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 18.808Rank: 4%,選為當期補充封面故事,開啟仿生皺褶材料之研究新領域,單一組成乾式黏著研究刊登於國際界面指標期刊。論文連結

圖25.此篇論文獲選為當期補充封面故事

4.劉雨庭、鄒裕民教授之研究成果發表於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 13.273Rank: 2%,廢棄飲料鋁罐移除新興無機汙染物,可在汙染物移除與資源回收再利用中雙贏,確保土壤與水資源健康,達到環境永續。

論文連結

圖26.劉雨庭、鄒裕民教授之鋁罐回收

5.林耀東教授農業廢棄物改質吸附材料之研究,刊登於2021年之國際頂尖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 IF: 9.642Rank: 7%,量化其吸附效能等關鍵參數將農業廢棄物改質吸附材料具有優良重複使用潛力。論文連結

圖27.林耀東農業廢棄物改質吸附材料之研究

6.賴盈至教授之柔性電子材料研究成果刊登於Advanced Materials IF: 30.849Rank: 2%,這些機械特性對於新興類別的可伸縮電子產品、電子皮膚、生物集成可穿戴設備和軟機器人非常有用。論文連結

圖28.賴盈至教授研究成果被選為頂尖期刊封面

7.賴盈至教授發電布料之研究成果發表於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IF: 29.36Rank: 4%,榮獲2021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第九屆年輕學者創新獎」,研發之軟性電子裝置研發具嶄新突破,可收集電磁輻射與人體機械能的纖維布料。論文連結》《華視新聞|興大研發發電布料 國際期刊也關注影片連結

圖29.賴盈至教授研究成果被選為頂尖期刊封面

8.武東星教授文章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 IF: 6.7Rank: 4%,開發寬能隙之複雜氧化物氧化鋅鎵(ZnGa2O4;ZGO)材料,此具有優異的高溫化學穩定性,適合作為深紫外光感測器,可應用於農業上之節能栽培與滅菌。論文連結

圖30.武東星教授開發寬能隙之複雜氧化物氧化鋅鎵材料

9.林幸助教授之櫻花鉤吻鮭復育研究成果發表於Global Change Biology IF: 10.863Rank: 1%,累積30年的臺灣櫻花鉤吻鮭長期資料分析,發現颱風洪水雖然會減損七家灣溪鮭魚數量,但是汰弱扶強效應,反而提升隔年鮭魚族群的恢復力,正所謂生命自會找尋出路。論文連結

圖31.櫻花鉤吻鮭之復育研究

10.楊明德教授之農地的人工智慧辨識研究成果發表於Remote Sensing IF: 4.848Rank: 13%,本研究修改了經典的 CNN 架構 VGG-16,以應用於補秧的水稻秧苗檢測。採用訓練/測試數據的 80/20比率及 k 折交叉驗證,CNN模型的準確率隨著epoch的增加而增加,交叉驗證資料集的都達到0.99的準確率。論文連結

圖32.楊明德教授之農地的人工智慧辨識研究成果發表

11.柳婉郁教授之透過能源交易之最適分享能源評估研究成果發表於 Energy IF: 7.147Rank: 4%,構建一個混合整數規劃模型,透過能源互聯網和能源交易平台實現住宅綜合體的最優能源共享,透過該模型,擁有可再生能源設施和電池儲能係統的房屋可以進行能源交易和共享。使整個住宅群的總利潤最大化。論文連結

圖33.柳婉郁教授研究成果刊登於高品質期刊

12.申雍教授之應用無人機多光譜影像估算水稻營養期氮素狀況研究成果發表於 Precision Agriculture IF: 5.385Rank: 5%,以無人機拍攝水稻生育狀態影像,建立偵測水稻插秧期至抽穗期間稻株氮營養狀態的遙測推估技術,可用於水稻精準施肥,減少氮肥的過量施用,降低過量施肥對環境生態所造成的危害。論文連結

圖34.申雍教授研究成果發表

13.陳淑卿教授發表於 Locating Taiwan Cinem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HCI台灣導演楊雅澈的《膽大妄為》,是2017年兩部獲得金馬獎好評如潮的電影之一,國內票房收入也很可觀。檢視影片對典型蛇蠍美人形象的重構,以解開資本主義與政黨政治之間的糾葛,這些糾葛一直困擾著 1980 年代台灣的民主化和城市發展。論文連結

圖35.陳淑卿教授被選為人文頂尖期刊封面

()社會貢獻

1.楊秋忠院士團隊已開發微生物酵素及配合設備,為目前全球處理有機廢棄物最快之創新處理技術,日前為防堵非洲豬瘟擴散要求暫停廚餘養豬一個月,輔導泓橋環保公司成立廚餘處理廠,引進楊秋忠院士最新技術,3.5小時就可將廚餘轉換為有機肥料,處理桃園市家戶每天所產生95噸廚餘。楊秋忠院士開發之將廚餘轉換為有機肥料新技術,不僅受到市長鄭文燦參觀後大嘆不可思議,探索頻道Discovery節目於2020年4月9日做「三個最強台灣農業科技」專題報導,所製成的有機肥料送到中興大學測試,發芽率高達90%,比一般有機肥料效果還好,創造循環經濟。

圖36.楊秋忠院士(右)

2.楊秋忠院士對於大地懷抱著深深感情的農院士,於2021年底開設個人YouTube 頻道「農院士講農願事」,希望透過YouTube來分享他的農願事。《農院士講農願事觀看影片

圖37.農院士講農願事

3.楊秋忠院士於2021年4月29日接受【BRUNO 黑霸 / 我就是品牌】訪談有關肥料的種類與使用。《地天泰農業生技觀看影片》(國立中興大學衍生新創企業)。

圖38.楊秋忠院士接受訪談

4.黃介辰特聘教授研究團隊,「全方位植物內生菌型生物刺激素」榮獲國家新創獎,歷時兩年完成以水稻為主要材料之循環農業系統,稻桿之糖化技術及如何以稻桿糖化液來生產出有益於農作物生產之特殊代謝物質,改善作物品質,具能取代當前基改作物之潛能可應用於提升經濟作物在面對氣候變遷中抵抗逆境,確保糧食危機。

圖39.黃介辰教授團隊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

5.黃振文副校長2020年榮獲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表彰在農業廢棄物再生加值與致力推動農業無毒防治、藉由農用微生物的開發、可作為植物保護製劑,使作物致病菌量降低,可大幅降低化學農藥使用,恢復土壤生命力,亦可作為畜禽產及水產飼料的添加劑,有效提升動植物生長、抗病性與改善養殖環境,此技術2021年7月150萬技轉授權於大統國際生技有限公司,多方媒體報導。

圖40.大統國際生技有限公司簽約儀式

6.黃振文副校長整合興大、農科院專家群的專業領域、農藥殘留檢測中心及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的團隊研究發掘三株益生菌 ─ 枯草桿菌、地衣芽孢桿菌、凝結芽孢桿菌具有多元產業的應用潛力,不僅能促進許多種農作物生長,且可抑制作物病害發生外,對於降解堆肥中的農藥殘留亦有所成效,促使農業廢棄物製成的堆肥更安全。此外將枯草桿菌及地衣芽孢桿菌加入豬、魚的飼料中,能改善產品及養殖環境品質,他們也証實該菌種可增加豬與魚的腸道益菌叢。

圖41.右圖的虱目魚吃了添加益菌的飼料後,體型比左圖對照組的魚長得還大

7.吳靖宙、申雍、賴鴻裕教授以「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獲得科技部「2021未來科技獎」,該研究成果可以快速檢測農地土壤現況,可扮演「土地醫師」的角色,提供農友正確的農地管理策略,例如施肥量是否正確、農藥是否過量,而不再是憑農友傳承的經驗來「望(生長情形)、聞(味道)、切(農作物)、問(經驗法則)」,也能有效配合其它智慧農業措施,減少土地負擔。

圖42.吳靖宙、申雍、賴鴻裕教授團隊

8.裴靜偉教授以「嵌入式光學雷達與AI辨識之智慧車燈於自動駕駛」獲得科技部「2021未來科技獎」。

圖43.裴靜偉教授團隊

9.陳樹群教於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專訪:提出「可調整防砂壩」的概念,例如以螺帽銜接的鋼管壩,如同變形金剛一般,每個元件都可以拆卸、組裝,可以隨著上游土砂量做調整,假設崩塌地趨於平穩,土石流風險降低,甚至可以完全拆除,回復自然溪流的樣貌。《公視:我們的島觀看影片

圖44.陳樹群教授發明新式防砂壩對環境友善

10.林幸助教授於公視新聞專訪:說明保育櫻花鉤吻鮭成果,109年總數逾萬尾新高,林幸助指出不同的這些流域之間,溪流如何能讓它們串聯在一起,促進各流域族群交換,突破基因窄化增加多樣性後,整體族群才能因此擴大,影增加環境適應力是下個階段應該做的。公視中晝新聞觀看影片

圖45.櫻花鉤吻鮭之復育報導

11.楊明德團隊與霧峰農會產銷班合作,透過app與雲端平台,提供視覺化的採收決策服務,提供農民正確的採收時機,提高產量與品質,也減少了肥料及農藥的過度使用,以及烘穀成本,精準農業也呼應「低碳足跡」的節能減碳目標。團隊在「植株定位技術」,結合AI物件偵測及影像處理技術,各類農作物的準確率高達九成,水稻秧苗的準確率更高達98.56%,可做為單株生長監測的基礎。高教奇人|無人機高級玩家觀看影片

圖46.楊明德教授

12.AI主題專案計畫經費全國第一:配合國家重要挑戰政策,導入AI技術於新農業議題,如:氣候變遷調適、2050淨零碳排、永續能源等新農業相關領域,以本中心為基礎,整合校內外相關跨領域學者,於2021年11月爭取並獲得科技部回應國家重要挑戰之人工智慧主題研究專案計畫,獲5,206萬經費,主軸為建置「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奠定興大智慧農業領域先導地位。(本中心衍生跨領域研究計畫)

三、國際合作交流成果

()學術研究機構交流

本中心與國際研究機構共同發表國際頂尖期刊110年共151篇,總共有43個國家,包括:土耳其、中國、丹麥、巴西、巴基斯坦、日本、以色列、加拿大、史瓦帝尼王國、伊朗、匈牙利、印尼、印度、西班牙、汶萊、沙烏地阿拉伯、法國、波蘭、芬蘭、阿根廷、阿曼、俄羅斯、南非、大韓民國、美國、英國、埃及、挪威、泰國、紐西蘭、馬來西亞、捷克、斯里蘭卡、菲律賓、越南、愛沙尼亞、新加坡、瑞士、義大利、墨西哥、德國、澳洲、蘇格蘭。

()與國際頂尖機構合作

1.2021/09/26,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理化學研究所(RIKEN),RIKEN-NCHU Joint Symposium 參與會議100人,邀請國外學者7人;包含日本等1國,內容多元創新,包含材料、化學、奈米、電元件製作與檢測技術。

圖47. 2021 RIKEN-NCHU Joint Symposium

2.2021/8/31,捷克布拉格化工大學 (UCTP) NCHU-UCT Webinar INTERNATIONAL WORKSHOP: APPLICATIONS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SOFT MATERIALS 參與會議50人;邀請國外學者5人;包含捷克等1國) 。

圖4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APPLICATIONS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SOFT MATERIALS

3.2021/12/15,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SD) 2021 UCSD-NCHU/ENABLE/IDCSA/IARC/SSNARDC Joint Symposium 參與會議 200人,邀請國外學者4人,包含美、愛沙尼亞等2國) 。

圖49. 2021 UCSD-NCHU/ENABLE/IDCSA/IARC/SSNARDC Joint Symposium

4.2021/11/26 ,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 NIMS-NCHU Joint Symposium 參與會議 100人;邀請國外學者7人;包含日等1國),包含日等1國)。含括先端元件最新發展及材料研究等相關議題。

圖50. NCHU-NIMS研討會

5.2021/10/26,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 NCHU&TAMU 網路研討會 參與會議 35人;邀請國外學者Dr. Juan Landivar Bowles(標竿中心主任),分享UAS平台,如何結合UAV,資料庫,人工智慧演算作為農業之前瞻應用。

圖51. 標竿中心主任Prof.Juan A. Landiva教授線上演講交流

6.2021/9/29,上奧地利應用科技大學(FHOOE) 奧地利約翰開普勒林茲大學(JKU); FHOOE/JKU/NCHU Joint Webinar: Smart Materials and Smart Fabrications; 參與會議 50人;邀請國外學者6人。

圖52.FHOOE/JKU/NCHU JOINT WEBINAR: SMART MATERIALS AND SMART FABRICATIONS

7.2021/11/18,泰國農業大學;Thailand-Taiwan Bilateral Symposium on Science,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參與會議 70人;邀請國外學者17人。

圖53. Thailand-Taiwan Bilateral Symposium on Science,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8.2021/11/26標竿學校TAMU Norman Borlaug 講座系列,參與會議16人;邀請國外學者Dr. Prof. Nithya Rajan (標竿中心成員),交流農作物表型體(phenotyping)特徵收集與應用技術。

圖54. 標竿中心成員Prof. Nithya Rajan線上演講交流

9.本中心2021年簽署兩年的奧地利-台灣合作研究計畫,此Reset-A計畫為期 2 年,目標發展識別技術以及選擇減緩氣候變化產生相關影響的政策,用來確定最佳可用技術和政策,後續將申請更大的資金及資源,為全球氣候變更緩解後續於兩個單位提交合作研究計畫,作為雙方的資金:(1)2023 年之奧台合作 研究計畫。此外,也考慮共同申請 2022 年與 2023 年的國際氣候倡議之 country specific call專題研究計劃 (至少 400 萬歐元)。

()舉辦國際研討會

1.2021/5/28舉辦東西薈萃:生態美學裡的二元與整體思維(Encounters between East and West: Dualistic and Holistic Thinking in Ecological Aesthetics)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學有專精的學者,從哲學、文學與電影等不同面向,開展西方生態論述與東方環境思維的交鋒與對話。由貝格泰教授(中興大學外文系)主持。Robert Geal教授(英國伍爾弗漢普頓大學)首先回顧西方思想裡的二元思維如何從農業革命開始成形,並在啟蒙時代後的哲學奠定基礎,這種主客二分的思維也出現在好萊塢近年來不少的生態災難片裡,大量寫實的場景非但沒能喚起觀眾的環保意識,反而加深生態恐懼。

圖55. 東西薈萃:生態美學裡的二元與整體思維

2.2021/7/2~2021/7/3舉辦亞洲—挪威環境敘事(Asia-Norway Network for Environmental Storytelling, ANEST) 線上國際工作坊,以「敘事自然」(Narrating Nature)為主題,邀請來自挪威、日本、中國、香港、臺灣等共計13位學者參與並發表論文,從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電影等不同面向,探討環境敘事在當前氣候與生態危機當下面臨的挑戰。

圖56. 亞洲—挪威環境敘事

3.2021/10/13舉辦2021後疫情時代淨零碳排社會之挑戰與機會(2021 East Asia Forum on Climate Change Law and Policy Webinar) 國際線上研討會。邀請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洲、韓國及國內專精研究氣候變遷科學、公共政策、國際經貿法、環境經濟與國際援助等領域頂尖專家學者擔任主持人與講者,並就氣候變遷趨勢、生態保育及淨零排放法律與政策等多項議題發表研究成果及交流與談,全程以英文進行,吸引了超過兩百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業界代表以及東南亞、印度等大學師生與會。

圖57. 2021後疫情時代淨零碳排社會之挑戰與機會

4.2021/10/18舉辦第26屆台灣生物技術暨生物工程國際研討會(2021 BEST Conference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與會的專家學者來自台灣、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及馬來西亞等地,與會人員全程以英文口頭演講報告與壁報展示解說的方式發表其研究成果與分享研究心得及新技術。

圖58. 第26屆台灣生物技術暨生物工程國際研討會

圖59. 第26屆台灣生物技術暨生物工程國際研討會

5.2021/11/13舉辦2021第二屆國際精密工程研討會(202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ISPE)。本次參與ISPE2021臺灣學者以實體方式出席,同時配合教育部新南向計畫及強化與東協及南亞國家合作交流,大會邀請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越南、泰國及美國等學者以視訊同步跨洲及跨時區出席,會議亦受到 Conference Alerts、COMS - Conference Management Software及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之亞洲會展網頁關注。

圖60. 2021第二屆國際精密工程研討會

6.2021/11/19~2021/11/20舉辦2021年生物醫學工程科技研討會暨第三屆國際工程與科技研討會(2021 Annual Meeting of Taiwanese Society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TSBME 2021) &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SET 2021))。邀請日本、印度及越南學者以視訊同步參與。本次研討會將舉辦數場生物醫學及生物工程學術的學術講座、專題活動,增加各領域間的跨領域合作,促進臺灣生醫工程科技的研究整合,以培養出兼具廣度及深度的跨領域人才來帶動臺灣生技產業的升級。

圖61. 2021年生物醫學工程科技研討會暨第三屆國際工程與科技研討會

四、跨領域共同實驗場域

(一)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備有行政辦公室、會議室,大型遠距教學會議室、教室,教師休息室等設施可提供完善的會議,教學,學術交流實體平台。核心設施實驗室方面比鄰科技部貴重儀器中心,建置常用之表面分析型儀器設備,亦符合TAF、ISO17025認證實驗室,提供永續農業中心各領域奈米表面物理及化學特性之檢測業務同時亦支援及中區產官學研機構完整之分析檢測等相關諮詢服務。

圖62.永續農業中心之實體設施

()跨領域共同實驗場域:

以四領域共7團隊參與此亮點設施計畫,建置本校溪心壩畜產試驗場為亮點設施場域,分別在牛舍、豬舍、雞舍、堆肥舍、焚化爐及廢水處理廠等施行:

  1. 已開發水質檢測初步模組之自供電無線即時監測系統。
  2. 建置完成快速處理禽畜糞製成有機質肥料示範運作。
  3. 畜牧場全域環境即時監測系統,可即時監控個牛棚、雞舍等場域之溫溼度,風速等參數。
  4. 禽畜保健新穎材料之研發與智能應用展示。
  5. 牛舍廢水結合鎂廢料於同時淨化廢水與產氫發電應用設施。
  6. 產氫儲能系統發電,並聯太陽能發電至台電供牧場使用。
  7. 此外規劃有虛擬展示平台及實體戰情室可整合不同領域間的系統,目的在於新穎技術驗證及示範做為展示並評估系統彼此兼容性。

 

() 110年度展示成果

跨領域共同實驗場域-溪心壩畜產試驗場之虛擬展示平台介紹如下

圖63.虛擬溪心壩畜產試驗場

圖64.溪心壩畜產試驗場三維模型產生

圖65.溪心壩畜產試驗場內部

圖66.溪心壩畜產試驗場全區模型渲染圖

圖67.太陽能發電、廢水產氫發電並聯至台電電網
 

圖68.溪心壩畜產試驗場雲瑞成果展示

圖69.場域訊息戰情室之建置

五、分年目標

圖70.分年目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