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果)

子計畫十三:農業環境與人文

主持人:陳淑卿
團隊成員:貝格泰、朱惠足、吳振發

一、子計畫推動重點、成果與特色亮點
      本年度農業環境與人文計畫以探究跨學科的農業人文再現、思考新型農業型態的永續經營實踐以及探索農創新契機為核心,持續辦理國際型研討會及工作坊等學術活動,並執行在地深耕,推動農村再生與社區營造。
1.辦理國際性學術論壇、工作坊等學術活動,邀請國內外學有專精的學者,針對當代疫病、多物種遭逢、氣候變遷、食糧短缺等新興議題進行研討,持續深化臺灣本土農業議題與社區營造。
2.落實農業在地深耕與實踐,深入清流部落進行農村再生,從產業面恢復部落織物傳統、製作紀錄片達到產業發展以及世代傳承之目的。此外並協助公老坪社區永續發展及坡地水資源維護。

具體成果羅列如下:
  1. 出版《動物之心讀本》專書。
  2. 辦理新冠肺炎論壇1場,共計2名國際學者、4名國內學者參與。
  3. 辦理系列演講「農業跨界:技藝、社群、物種纏聚的農業想像與實踐」共4場。
  4. 辦理The Turn to the Environment in Asian-American Literature環境人文工作坊,共邀請1名國際學者及9名國內學者參與。
  5. 清流部落社區生態及文史調查,共產出5部紀錄片。
  6. 公老坪社區農村再生選入精選案例回顧第6冊。
  7. 辦理「跨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務」系列講座共3場,促進跨國文化的教學與演練。

(一)人才培育面向

參與學生人數20人,109年共培育碩士、博士共計20人,其中,獎補助博士生2名,其餘學生參與永續社區營造,深化高等教育與社會責任;並延攬博士後研究員1名,延攬研究助理1名。邀請5位國際學者進行線上視訊演講及學術論壇交流。

(二)學術研究面向

109年度子計畫環境人文共產出4本合著專書、2篇國際期刊論文。
(1) 9-12月舉辦「農業跨界:技藝、社群、物種纏聚的農業想像與實踐」系列演講共4場。
(2)進行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田調,聚焦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在環境變遷下面臨的農作方式改變及傳統知識遞嬗問題。
(3)協助水土保持局進行相關農村再生計畫,聚焦生態友善之農法如何在物種多樣與人類利益間謀取平衡。
(4)出版《動物之心讀本》(中興大學出版,2020)。

(5)本計畫成員貝格泰教授論文“Insidious Alchemy: God and Oil in the Petrofiction of John Updike”於2019年發表於Green Letters期刊。

(6)2019年9月出版,由本計畫成員貝格泰教授出版The Anthropocene Key Issues for the Humanities合著專書。

(7)2020年由本計畫成員貝格泰教授發表專書論文 “Oriental Wisdom for the Planet? Thoughts on Asia and the Anthropocene,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China”並收錄於The Anthropocenic Turn: The Interplay between Disciplina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8)2020年由本計畫主持人陳淑卿教授發表專書論文 “The Secret Beauty of History”並收錄於Locating Taiwan Cinem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9)2020年由本計畫成員吳振發教授執行之公老坪社區發表專書論文〈臺灣臺中公老坪社區永續發展及坡地水資源維護之案例研究〉並預計收錄於2020年里山精選案例專書。主要介紹因冬季枯水期關係導致農業水量不足的坡地社區,如何透過農塘及再生能源(太陽能)循環,為當地儲存用水並解決旱災問題。

(三)國際鏈結面向

「疫情蔓延時之批判思考:新冠肺炎及其影響」(Critical Thinking in a Time of Pandemic: COVID-19 and Its Ramifications)國際論壇邀請到張嘉如教授(紐約布魯克林大學)、貝格泰教授(中興大學)、姜學豪副教授(加州戴維斯大學)以及劉文助理研究員(中研院民族所)進行主題發表,從污名與邊緣的文化政治、社群與防疫的生命政治、族裔與性別的疫病敘事,以及疫情引發的集體焦慮與偏執等議題帶入批判思考的精神與實踐。在綜合座談時,學者們也從台灣的觀點出發,進一步探討新冠肺炎如何成為一個批判思考的切入點,讓我們反思在後疫情時代,個人如何面對不同社群、族裔、物種,乃至整個生態圈的共生共存。

辦理「跨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務」系列講座共三場,由講者分享透過文學與翻譯將跨國文化融入高等教育課程的經驗,並講述跨國文化中的流動性與遷移性,在不同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是如何進行跨國文化的教學與演練,並期許這系列的活動能成為本校學生與外國大學的交流契機。

(四)社會貢獻

落實農業在地深耕與實踐:由本計畫朱惠足教授、吳振發教授深入清流部落進行農村再生,從產業面恢復部落織物傳統、製作紀錄片達到產業發展以及世代傳承之目的。此外並協助公老坪社區永續發展及坡地水資源維護。
圖說:由朱惠足教授率領研究生團隊進入清流部落製作紀錄片,期望透過紀錄達到產業發展以及世代傳承之目的。
圖說:由朱惠足教授率領研究生團隊進入清流部落製作紀錄片,期望透過紀錄達到產業發展以及世代傳承之目的。
圖說:計畫成員吳振發教授與水保局合作,公老坪社區列入國際里山案例,並為2020年精選案例。
圖說:計畫成員吳振發教授的公老坪社區營造水資源再分配獲得國際里山案例,後續將收入專書案例。


圖說: 2020研究成果海報(子計畫13)

 
封面圖說:由朱惠足教授率領研究生團隊進入清流部落製作紀錄片,期望透過紀錄達到產業發展以及世代傳承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