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成果)
子計畫十三:農業環境與人文
主持人:陳淑卿
團隊成員:貝格泰(於109年8月至台師大任教)、朱惠足、吳振發

一、子計畫推動重點、成果與特色亮點
  1. 透過辦理亞洲地區首次以環境人文為主題之夏日學校,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以及國內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培育對環境人文有興趣之青年學者,除了透過系列演講增廣學員對相關學術議題認識,更藉由工作坊的議題探討以及小組討論之設計,針對個人研究計畫進行深度解析與擴充議題之方向發展,培育青年學者研究實力,並加強跨國學術單位連結,增進環境人文全球研究議題探討之深度與廣度。
  2. 子計畫13「農業環境與人文」今年度計畫主要聚焦於跨領域、跨國、跨文化之對話,以環境人文為出發點,邀請國際學者進行演講、論壇、工作坊等學術交流,探討在醫藥、歷史、文學、人類學、大眾流行文化等領域,如何以環境人文的論述架構,思考人類世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探討東方宗教生態思維與西方生態理論的可能對話與理論橋接,以及從多元學科探討環境議題所形成的多音交響,達成跨領域、跨國與跨文化的交流與對話,進一步解析環境形塑身份認同與文化的思考面向,乃至於反身關懷環境。透過學術交流拓展環境人文的學術研究議題之廣度、增加跨領域對話深度。
  3. 搭配學術研究的推動,子計畫十三透過辦理亞洲地區首次以環境人文為主題之夏日學校,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以及國內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培育對環境人文有興趣之青年學者,除了透過系列演講增廣學員對相關學術議題認識,更藉由工作坊的議題探討以及小組討論之設計,針對個人研究計畫進行深度解析與擴充議題之方向發展,培育青年學者研究實力,並加強跨國學術單位連結,增進環境人文全球研究議題探討之深度與廣度。
(一)人才培育面向
參與學生人數19人,110年共培育碩士11,博士共計8人,延攬研究助理1名。
(二)學術研究面向
110年度子計畫十三農業環境與人文共產出6篇國際/國內期刊論文、4篇專書論文、6篇研討會論文以及2篇受邀演說論文。
(三)國際鏈結面向
  1. 2021年5月28日辦理環境人文東西高峰論壇「東西薈萃:生態美學裡的二元與整體思維」(Encounters between East and West: Dualistic and Holistic Thinking in Ecological Aesthetics),共計3名國際學者參與,從哲學、文學與電影等不同面向,開展西方生態論述與東方環境思維的交鋒與對話。

圖. 東西薈萃:生態美學裡的二元與整體思維
  1. 於2021年6月28日開辦亞洲地區首次環境人文夏日大學「想像人類世下的自然」(Imagining Nature in the Anthropocene),除了有國內跨領域的學者加入授課指導,更邀請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rsula K. Heise教授、挪威史塔萬格大學Dolly Jørgensen教授、印度理工學院瓜哈提校區Arupjyoti Saikia教授,以及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Chang Chia-ju教授等國際知名環境人文學者共襄盛舉。引導有志投入環保運動或生態研究的年輕學者,從不同的面向逐步開拓生態視野、深化環境關懷並厚植研究實力。
image
  1. 人社中心與挪威斯塔萬格大學共同執行The Asia-Norway Environmental Storytelling Network (ANEST)計畫,於2021年7月2日至3日辦理ANEST工作坊臺灣場次,以「敘事自然」(Narrating Nature)為主題,邀請來自挪威、日本、中國、香港、臺灣等共計13位學者參與並發表論文,從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電影等不同面向,探討環境敘事在當前氣候與生態危機當下面臨的挑戰。本校為該聯盟唯一的臺灣會員。
image
圖. 亞洲—挪威環境敘事
  1. 於2021年11月9日舉辦「亞美文學的環境研究轉向」(The Turn to the Environment in Asian/American Literature)工作坊,邀請國際學者1名,國內學者7名,共計8位探討環境人文議題之論文並預計2022年出版專書。
image
  1. 以「展望環境人文」為兩大主題之一,辦理「人文前沿國際大師講座」共計7場,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共7名探討各類具前瞻研究議題之環境人文文本,強化本校與國際學術社群連結,以相同主題與受邀學者洽談後續,預期能與個別學者及其所屬的機構在未來有更進一步實質合作。於2021年6月1日舉辦「人文前沿國際大師講座」,由阮荷安(胡志明市師範大學語文學系專任教師)為系列演講拉開序幕。阮老師在新南方人文學的脈絡裡,試圖在當今以經濟、政治為主要研究範疇的南向政策中,另外爬梳出一條以人文、文化、文學等研究為主軸的軟性研究路線。
image
  1. 於2021年6月16日續辦農業議題系列講座,本次以「農業X環境的生活故事」為主題,邀請國際學者1名,國內學者3名,持續探討農耕發展政策與環境變遷過程的全球資本主義、貿易金融等政治角力相關議題。
image
二、未來展望
規劃以環境農業史為主軸,分別就「國營農場研究」(探討國家政治政策的介入與農業、環境等資源的多層影響)、「農業、森林與環境變遷」以及「近代農業與動植物的互動」等議題,深入探討人與環境、人與農業等多重角力關係。
1.農業政策研究:「國家與農業:近代中國的國營農場研究」
國營農場是二十世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據點,發揮了國家控制生產、建立新式管理,以及開發土地資源等多重作用。從台灣經驗來看,1950年代以後台糖、退輔會等公營事業經營的農場,成為新技術、新作物或新管理模式引進的試驗場。與此同時,中國大陸也大規模推動蘇聯式的集體農場,大大改變中國農業的生產管理模式。本計畫希望以國營農場制度為線索,探討二十世紀初期該制度如何被引進,並在中日戰爭期間配合總動員政策擴大,至戰後如何演變成兩岸的大型農場經營型態。藉由國營農場的討論,可以更清楚觀察到,國家通過現代農業提高對環境資源、農村組織及農業生產的掌握能力。
2.系列演講:「農業、森林與環境變遷」
農業發展的同時,與森林、水土保持、水文變遷等條件有密切關係,特別是二十世紀以降,因科技、工程技術的突破,人們取得開發高山森林、修建水庫等改造環境的能力。111年度的系列演講,規劃以農林業的交互影響為主軸,希望邀請國內外專長於高山開發、水土保持等課題的專家學者蒞臨演講,針對上述活動對人文聚落、產業環境以及生活空間造成的變動,討論環境、森林變遷如何形塑當代社會的樣貌。
3.主題工作坊:「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
人類的農業生產,離不開豢養動物與栽培植物,可以說,人與動植物的關係,是取用資源、改造環境的重要基礎。十九世紀以來,因為近代學知識的發展,各種物種調查、生物遷移,乃至於動植物疾病防治等,大大改變了農業的經營型態,也深刻影響社會飲食、消費文化,甚至改變環境利用方式。有鑑於此,111年度擬於下半年,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合辦「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主題工作坊,邀集國內相關研究學者共同討論,以期能對物種變遷與社會人文之間複雜的關係又更深入地了解。
4.「展望環境人文」國際學者講座
在「展望環境人文」此主題之下,持續邀請國外學有專精之學者進行專題演講,預計辦理4場國際學者講座;擬邀請Anna Lowenhaupt Tsing (Professor,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UCSC)、Elizabeth DeLoughre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nglish, UCLA)、Alexa Weik von Mossner (Associate Professor, Ame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Klagenfurt in Austria)以及Thom van Doore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nder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Sydney Environment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Sydney)
5.出版國內外專書3本
預計出版《展望跨國亞/美文學與文化的環境研究》、Literary Foodscapes of the Anthropocene: Perspective from Asia及里山倡議社區營造專書。

照片圖說:亞洲—挪威環境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