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成果及亮點
摘要
永續農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以淨零碳排研究為核心,規劃並整合四大研究領域專之傑出專家,分別為循環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及科技農業,展開13項子計畫,接軌國家政策。 四研究領域研究內容分別為
1.循環農業:開發快速碳循環的創新土壤碳匯之多重機制之創新技術,採根本解決之方法,將有機廢棄物以杜絕碳排放的技術製成有機質肥料或土壤改良劑。
2.設施農業:透過綠能科技材料研發,促進減碳農業發展能兼顧產量、導入多樣化綠能、儲能設施與智慧電網、自發電生物感測技術。開發智慧型自主發電水質檢測系統。
3.生態農業:提出因應氣候變遷之科研措施,自然解方的復育對策,針對自然碳匯碳盤查新方法學開發,濕地、山坡地等生態系統做溫室氣體排放、土壤碳蓄存之評估研究,建構完整生態碳匯盤查方法。
4.科技農業:結合精準農業、智慧農業,重要作物田間調查,以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鑑定新興病害,以科技改善農作物生產過程,減少碳排、增碳匯,導入無人機、AIoT及Big data全方位之空間領域於土壤碳匯、農業生產及農業空間資訊評估,藉由文字探勘法、意見探勘等分析促進淨零排放農業政策、法規推動。
                    
112-113年四領域重點成果
一、人才培育方面成果
◎112年度參與本計畫相關研究之博士後研究員共計22位,碩士級專任助理共計29位,博士班學生共計28位,碩士班學生共計78位。
◎113年度參與本計畫相關研究之博士後研究員共計24位,碩士級專任助理共計33位,博士班學生共計34位,碩士班學生共計76位。
◎培育博士後進入知名大學任教:
(1)陳樹群教授指導邱彥瑜博士,於2024年8月至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任教。【領域三】
(2)劉雨庭教授指導卓宴琳博士,於2024年8月至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任教。【領域三】
(3)楊明德教授指導許鈺群博士,於2024年2月至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任教。【領域四】
(4)楊明德教授指導Yared博士,於2024年9月至衣索比亞巴赫達爾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任教。【領域四】
(5)林幸助教授指導林蔚任博士,於2025年1月至國立嘉義大學環境工程學系任教。【領域三】
◎設置多種獎勵、補助辦法,提升學生攻讀博士學位之意願,鼓勵參與國內外大型競賽。本中心人才之培育數逐年成長。

(一)優秀人才培育方面亮點如下:
1.開設通識課程,包括「奈米科技」及「永續能源開發」等課程,每學期修習此課程學生數達到80人以上,以深入淺出方式介紹時下最新研究之進展,推廣科普文化。    
2.112年邀請日本理研六位國際知名學者線上開設暑期課學分課程。     
3.開設儀器訓練課程,參與國際志工活動等,建置全英語學程環境。     
4.為熟悉國內外ESG趨勢與相關準則,團隊成員楊明德、趙國容、蔡慧萍等3位教授,及博士後3位、碩士專任助理7位、博士生1位共14位,2023年參與由天下顧問主辦及興大產業減碳推廣辦公室協辦之碳盤查培訓課程,並取得「AA1000永續管理師國際證照」。   
5.蔣恩沛教授、黃介辰教授指導蘇雅麗 博後、彭建豪 博士生、蘇札 博士生、賴毓智同學,參與2024 年保健食品機能素材開發研究競賽,榮獲「優等」。2024/03/15【領域一】     
6.112年7月10日邀請本計畫發起人萊斯大學Prof. Junichiro KONO針對此計畫進行宣傳介紹演講。112年共收得5件申請案,經書審及美方線上面談後,物理系王昱柔、電機系林佳宜及生機系黃允彤同學獲選,將於今年11月參與線上課程,113年2-3月赴美國萊斯大學完成研究實習返國。
7.陳信安教授於中興大學法政學院112學年度第一學期院核心課程「法律與政策專題(三)」講座,講授「氣候變遷法制初探」主題。【領域四】     
8.蔣恩沛教授研究團隊參加第17屆國際生物催化暨農業生物技術研討會(ISBAB)博班組口頭競賽優選獎1位、入選獎1位、碩班口頭競賽入選獎3位、博班海報競賽金牌1位、碩班海報競賽銅牌1位、榮譽獎2名、評審獎1名。(2023)【領域一】     
9.林坤儀教授指導博士生蔡友智榮獲112學年度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研究發展基金會博士生獎學金【領域一】     
10.賴盈至教授團隊2023/12中山醫學大學全國大專創新、創意及創業競賽第二名(學生呂明翰)。【領域二】     
11.土環系劉雨庭教授指導卓宴琳博士後研究員、盧安安博士生榮獲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用戶年會暨研討會生物組及物理化學組口頭報告競賽第二名。(2023)【領域三】     
12.楊明德教授指導王郁晴、陳科樺、莊紫熙同學,以「甜薯精靈:基於深度學系分割技術的產線地瓜影像識別與尺寸分級」榮獲2023第七屆大專生3S創客競賽「優等」,獎金2萬元。【領域四】     
13.詹富智校長112年8月20-25日赴法國里昂參加「第十二屆國際植物病理學大會(12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lant Pathology, ICPP-2023)」,補助植物病理學系新到職之張賀雄助理教授一同出國參加。【領域四】     
14.薛涵宇副教授研究團隊2023年榮獲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兩項發明專利獲獎:「超疏水奈米表面結構的製備方法及超疏水奈米表面結構」金牌,以及「具光滑保護塗層之材料及光滑保護塗層之製備方法」銀牌。【領域三】     
15.賴盈至教授指導研究生呂明翰、吳岱宸同學獲得【校園競賽-第二屆】誠美 夢想家- 再生Together 永續Forever-誠美鑽石獎,獲頒獎金20萬元。2023/11/25【領域二】 
16.賴盈至教授指導研究生彭偉臣、柯典佑同學獲得【校園競賽-第二屆】誠美 夢想家- 再生Together 永續Forever-誠美銀賞獎,獲頒獎金12萬元。2023/11/25【領域二】
17.楊秋忠院士協助指導興大附中學生科學實驗以「熱不倒的番茄-耐熱細菌對番茄根莖的研究」榮獲科展台中市高級中等學校組植物學科第二名(2024)。【領域一】
18.楊秋忠院士擔任中央研究院執行高中生命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講者,講授生命科學領域新知,有助提升高中生的基礎科學研究能力,培育年輕優秀人才(2024)。【領域一】
19.林坤儀教授指導蔡友智博士生2024年 榮獲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 博士獎學金。【領域一】
20.林坤儀教授指導談原宇博士生2024年獲得國科會博士生獎助金4萬/月,為期3年。【領域一】
21.林玠廷指導邱偉嘉博士生2024年獲得安普新-菁英獎學金1.2萬/月,為期2年。【領域二】
22.賴盈至教授指導呂明翰與彭偉臣同學提案的「偏光板於自發電、自發光腳踏車應用」勇奪誠美材料科技舉辦的第三屆「誠美夢想家校園競賽」鑽石獎,獲頒獎金20萬元。(2024/11月)【領域二】
23.蔣恩沛、黃介辰共同指導團隊以「以逆向檸檬酸循環基因系統建構出具有吸收二氧化碳與調節碳流能力之固碳大腸桿菌」榮獲2024年第六屆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首獎 (鈦金獎)。【領域一】
24.張力天老師指導博士生翁芷瑩參加4th Joint Meeting in Veterinary Science in East Asia(日本北海道帶廣大學)與發表競賽海報(Screening Quality Fertilized Chicken Eggs Based-on Infrared Thermographic Image Recognition for in Ovo Coccidiosis Vaccination)獲獎,獲頒獎金20萬元。【領域二】
25.陳樹群特聘教授帶領五名學生赴奧地利參加2024/6/5-19 INTERPRAEVENT Conference論文發表。【領域三】
26.詹富智校長於113/4/8~5/7邀請美國喬治亞大學植病系榮譽教授張宗仁博士,與植病系師生進行一個月的學術交流。張博士為國際植物菌質體研究權威,與植病系洪瑞辰碩士生合作,共同指導之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植物病理學頂尖期刊《Plant Disease》。【領域四】
27.林昱梅教授113/6/22「精準農業法規與實務」講授〈農產品溯源與碳足跡管理法規〉。【領域四】
28.陳信安教授於113/7/2「暑期興法學堂」講授〈法學入門〉。【領域四】
29.承辦MACHI-STEM海外交換生計畫,每年遴選校內理工領域優秀女學生,透過校友捐款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支持,全額補助至美國萊斯大學進行研究交流。遴選三位優秀女學生,已經在今年二至三月間前往萊斯大學完成研究實習返國。

(二)計畫成員傑出績效亮點如下:
1.賴盈至教授(年輕學者)榮獲113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25)【領域二】
2.盧明俊教授榮獲113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25)【領域二】
3.林幸助教授榮獲112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24)【領域三】
4.林坤儀教授(年輕學者)榮獲112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24)【領域一】
5.陳樹群教授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114年度「傑出工程教授獎」(2025)【領域三】
6.薛涵宇副教授(年輕學者)榮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23)【領域二】
7.賴盈至教授榮獲國科會「未來科技獎」(2024)【領域二】
8.楊明德教授榮獲「第21屆國家新創獎」(2024)【領域四】
9.楊明德教授,以「低碳米-導入AIoT的減碳水稻收穫模式」,榮獲國科會「未來科技獎」(2023)【領域四】
10.黃介辰教授、蔣恩沛教授榮獲「第20屆國家新創獎」(2023)【領域一】
11.黃姿碧教授榮獲「第20屆國家新創獎」(2023)【領域四】
12.林幸助教授榮獲Doug Wilcox Award for Outstanding Associate Editor of Wetlands Award(2024)【領域三】
13.黃姿碧教授榮獲「臺北生技獎技轉合作獎優等獎」(2024)【領域四】
14.林幸助教授榮獲海洋委員會113年度第二屆「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2024)【領域三】
15.林幸助教授、黃盟元副教授,榮獲農業部「2023國家農業科學獎-環境永續領域-優選」【領域三】
16.林幸助教授榮獲「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亞洲分會傑出科學成就獎」、「濕地學期刊傑出副主編獎」(2024)【領域三】
17.林幸助教授榮獲「國際2022永續碳中和研究獎」(2023)得獎人中唯一的亞洲學者【領域三】
18.柳婉郁教授榮獲農業部「113年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2024)【領域三】
19.柳婉郁教授榮獲「第48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2024)【領域三】
20.柳婉郁教授榮獲113年度台中市政府 傑出女力獎(環境能源組) (2024)【領域三】
21.柳婉郁教授榮獲臺灣農學會 112年度農業學術獎(2023)【領域三】
22.柳婉郁教授榮獲中華林學會 112年度森林學術獎(2023)【領域三】
23.黃姿碧教授榮獲「第47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2023)【領域四】
24.賴盈至教授(年輕學者)榮獲台灣鍍膜科技協會 112年度傑出青年獎(2023)【領域二】
25.蔡慧萍副教授榮獲國科會「空間資訊科技學門計畫成果優良獎」(2023)【領域三】
26.楊秋忠院士榮獲生物協會「2022傑出生技潛力標竿獎」於2023/02/23接受蔡英文總統接見表揚【領域一】
27.薛涵宇教授(年輕學者)榮獲環境部「第3屆綠色化學應用及創新獎-綠色化學教育類」(2023)【領域二】
28.詹富智校長2023年榮獲「彰化建縣300年特殊貢獻獎」(2023)【領域四】
29.楊明德院長2023年榮獲「彰化建縣300年特殊貢獻獎」(2023)【領域四】
30.黃介辰院長、蔣恩沛教授榮獲「第37屆日本東京創新天才國際發明展暨競賽」(2023)【領域一】     

二、學術成果及社會貢獻
(一)學術論文發表
◎112年本中心共發表195篇SCI期刊其中 (Q1-144篇,Q2-27篇,Q3-20篇,Q4-4篇),當年度論文被引用次數338次。
◎113年本中心共發表201篇SCI期刊其中 (Q1-146篇,Q2-45篇,Q3-9篇,Q4-1篇),當年度論文被引用次數390次。
◎依研究領域羅列主要亮點,史丹佛大學2024發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本中心計楊秋忠院士、林俊良中興講座教授、林坤儀教授(年輕學者)、鄭琨鴻教授(年輕學者)、東海大學工學院張嘉修副校長(國立成功大學教授)等5名連續四年(2020-2023)入榜。

◎高品質期刊列表如下:
《112年》
1.楊秋忠院士探討草甘膦對水稻根部生防內生菌洋蔥伯克氏菌LS-044阿魏酸代謝及抗真菌揮發物產生的毒效作用,研究發表於Chemosphere If :8.8,Rank: 10%,描述一株水稻內生伯克氏菌LS-044對於廣泛應用於全球農業且最受歡迎的有機磷酸酯除草劑-草甘膦(GP,N-phosphonomethyl glycine)具有毒物興奮作用。《論文連結》【領域一】     

2.林坤儀    教授研究揭示氮、硫共摻雜生物炭作為過一硫酸鹽去除加替沙星活化劑的形成機制與性能,研究發表於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 :15.1,Rank: 3%,本研究可進一步建立開發本研究計算所需之觸媒材料,並釐清可適合應用之環境條件。《論文連結》【領域一】
    
3.林坤儀教授研究空心 Co9S8/Fe7S8 奈米球中的異質界面工程硫空位和氧摻雜可促進單過硫酸鹽活化,從而促進對乙醯氨基酚降解中的內在電子轉移,研究發表於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 And Energy If :22.1,Rank: 1%,本研究可進一步建立開發本研究計算所需之觸媒材料,並釐清可適合應用之環境條件。《論文連結》【領域一】    

4.林坤儀    教授探討多相光催化活化電生氯產生活性氧和氯物種:含鹽水中雙酚 A 降解的新方法,研究發表於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f :13.6,Rank: 3%,High cited paper高被引論文2023/10月,本研究可進一步建立開發本研究計算所需之觸媒材料,並釐清可適合應用之環境條件。《論文連結》【領域一】     

5.葉鎮宇教授研究雙柵紫質以二環戊烷並苯二噻吩基團為作為有效供體之高效能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發表於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If :27.8,Rank: 2%,太陽能電池可將光轉換成電,其中染敏電池中開發新型染料以期提高光電轉換效率的目標在永續農業發展上的重要性不容小覷。《論文連結》【領域二】    
 
6.葉鎮宇教授研究    雙功能化紫質自組裝單分子層:反式太陽能電池中一類新型電洞層配位鈣鈦礦和氧化銦錫,研究發表於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If :16.6,Rank: 7%,永續農業發展上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因為光源可以是大自然的太陽光,可以是人造的室內弱光,而光則是在農業發展上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論文連結》【領域二】
     
7.賴盈至    教授研究可生物降解、導電、防潮、介電增強的纖維素基摩擦奈米發電機,用於自供電人機介面感測,研究發表於Nano Energy If :17.6,Rank: 5%,本研究實現可生物降解、可防潮的納米發電機,可用於農場的能源採集,廢棄時,又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論文連結》【領域二】    
 
8.賴盈至    教授研究MXene複合材料超遠距離偵測高靈敏自供電非接觸摩擦電感測器及其在智慧車輛感知的應用,研究發表於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 :19,Rank: 4%    ,本研究利用Mxene複合材料實現非接觸的納米發電機,可避免摩擦奈米發電機的材料耗損,提升壽命,也可用於電動車的感測使用。可用於農場能源採集,與無人運輸車使用。《論文連結》【領域二】     

9.吳靖宙教授研究利用奈米材料輔助訊號放大之電化學免疫感測器的最新進展,研究發表於Biosensors-Basel If :5.4,Rank: 16%,High cited paper高被引論文2023/10月,回顧論文報導奈米材料或載體對電化學免疫感測器訊號放大的影響,免疫感測器在環境中重金屬、汙染源分子、細菌、動物健康指標蛋白與食品安全領域都有廣泛性的應用,經由奈米材料的輔助,可使免疫感測器應用於農業議題上的檢測更加靈敏與方便。《論文連結》【領域二】     

10.吳治達教授探討透過全新的地理人工智慧學習(Geo-AI)集成式混合空間模型以探討台灣PCDD/Fs每日平均濃度變化情形,研究發表於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f :13.6, Rank: 3%,成果可用於評估農業地區戴奧辛污染狀況做為未來永續農業發展之基礎。《論文連結》【領域三】
     
11.劉雨庭及鄒裕民教授團隊探討將鎂鐵層狀雙氫氧化物與生物高分子混合,以開發多種磷吸附和釋放途徑:潛在的緩釋磷肥,研究發表於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 :15.1,Rank: 3%,此研究致力於(1) 磷肥的可持續使用:磷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養分,開發高效的緩釋磷肥有助於減少磷肥的使用,有助於維護土壤健康;(2) 環境保護:透過減少過度使用化學肥料和減少磷的流失到環境中,緩釋磷肥有助於減少水體中的磷污染,這有助於保護生態系統的健康。《論文連結》【領域三】     

12.楊明德教授研究利用深度學習與無人機影像監測單株青花菜生長,研究發表於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If :8.3,Rank: 1%,農業跨學科領域排名第一期刊,用可見光及多光譜無人機影像與兩種深度學習方法,協助青花菜栽培之精準田間監測與管理。基於單株生長影像,可監測其生長情形,如灌溉及施肥不均、單株凋零等。所提出的方法可用於確定最佳肥料用量,觀察青花菜大小以確定最佳收穫時機。預期此方法可應用於其他作物的監測及管理,以提高精準農業的效率。《論文連結》【領域四】

13.黃介辰、黃皓瑄、蔣恩沛教授團隊研究智慧農業的內生生物刺激劑:Burkholderia seminalis 869T2對台灣田間莖葉類蔬菜管理的益處,研究發表於Agronomy-Basel IF:3.7,Rank: 18%,開發能夠同時減少肥料使用和增加作物收穫的永續農業策略,對於農業來說是迫切的,也是本中心之重要研究主題。研究結果突出了內生細菌的重要性,它可以顯著促進植物生長,並增加收穫的重量、大小和營養成分,提高作物的品質。它們因其與寄主的共生關係和在農業中的潛在用途,未來值得進一步研究。《論文連結》【領域一】

14.林幸助教授研究紅樹林碳收支模式建議藉由量化凋落物量來估算凈生產量和碳埋藏量,研究發表於Catena IF:6.2,Rank:8%,紅樹林碳匯之估算。《論文連結》【領域三】

15.林幸助教授研究亞熱帶高山溪流食物網營養結構與生態功能對於拆壩之長期反應,研究發表於Ecological Indicators IF:6.9,Rank:17%,溪流濕地生態復育。《論文連結》【領域三】

16.陳樹群教授探討漂流木沉積模式與土石流扇發育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發表於Landslides IF:6.7,Rank:6%,探討土砂與漂流木的交互作用與影響。《論文連結》【領域三】

17.柳婉郁教授探討慣行與有機農法之生態系服務評估:有機有比較好嗎?研究發表於Ecosystem Services IF:7.6,Rank:5%,農業包括農林漁牧,而因應氣候變遷永續農業如何調適、為一大值得關注之議題。《論文連結》【領域三】

18.薛涵宇教授探討動態界面釋放誘導之表面不穩定性相貌型態圖,研究發表於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9.5,Rank:15%,大部分的農具在運作時會與生物接觸,為避免生物體的附著造成農具表面受損,需要開發一些抗汙表減少及預防這類問題的發生,其中一種方式為利用表面的物理形貌,如皺褶結構、圖案化表面和起伏結構進行抗汙表面的開發,相較於平滑表面,這類的微結構可以降低生物附著的點接觸面積,使生物難以附著或生長。而本研究團隊先前的研究也證實皺褶等不穩定結構將有助於減少生物汙垢的附著,並且具有良好的自清潔,抗冰、自修復等特性。然而,關於皺褶結構的生成及模型,還有許多可以探討的空間,因此藉由本研究系統性探討多樣的不穩定界面形成隻模型,協助皺褶等多種表面形貌在抗汙及抗生物附著方面於農具或生活中的應用。《論文連結》【領域三】

19.楊靜瑩教授探討淹水試驗下淹水敏感型品種IR64和耐淹水品種 IR64-Sub1其生理反應和AP2/ERF因子調控機制,研究發表於Bmc Plant Biology IF:5.3,Rank:12%,本篇透過植物分子資訊軟體以及生物技術的方式探討於淹水逆境下之水稻的乙烯生理反應,提供水稻於淹水逆境下之基因體學相關背景資料,未來可應用於機器學習技術來解析植物基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以用於培育耐淹水之抗逆境品種。《論文連結》【領域四】

20.鄭琨鴻教授探討應用於國小教育之沉浸式虛擬實境植物學習系統開發:從教師觀點及學生心流經驗和學習態度評估,研究發表於Etr&D-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F:5,Rank:8%,研究成果可做為永續農業創新發展於國小教育紮根的基礎,教育學者能應用本研究成果於相關的永續教學與推廣,從植物學習的角度帶入環境生態永續教育的議題。《論文連結》【領域四】

《113年》
1.林幸助教授探討紅樹林土壤甲烷及二氧化碳隨潮汐循環的瞬間湧出,研究發表於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IF:8.2,Rank:8%,紅樹林碳匯之估算。《論文連結》【領域三】

2.柳婉郁教授探討使用傳統和有機農法評估茶園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有機農業總是更好嗎?,研究發表於Ecological Indicators
 IF:7,Rank:11%,農業包括農林漁牧,而因應氣候變遷林業領域如何調適、如何建構韌性林業,為一大值得關注之議題。《論文連結》【領域三】

3.柳婉郁教授探討增強城市氣候適應力:颱風過後城市森林破壞的整體評估,研究發表於Urban Climate IF:6,Rank:10%,此研究首度評估了都市林在颱風影響之下所帶來的效益與損害,而因應氣候變遷,都市林如何調適、如何建構韌性都市林,為一大值得關注之議題。《論文連結》【領域三】

4.陳樹群教授研究透過可調柵欄式防砂壩中桁架/梁之間的間距來優化泥沙控制,研究發表於Landslides IF:5.8,Rank:7%,開放式可調梁壩的靈活運作為河流系統的可持續泥沙控制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方法,實現了減災和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論文連結》【領域三】

5.湯凱喻副教授探討後疫情時代網路媒體在動物保護機構永續發展中的作用:刺激-有機體-反應模型,研究發表於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F:9.9,Rank:1%,發展研究學科領域排名第一期刊,遊客對生態環境的態度和信任是影響行為反應的重要因素。若能在科技農業的溝通中強調環境保護與生態可持續性,提升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信任與好感,如此一來可促進其選擇支持永續農業的產品,從而推動市場的變化。《論文連結》【領域四】

6.楊明德教授研究透過整合機器學習即時預測路面溫度,研究發表於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F:7.5,Rank:2%,目前發展的AI 模式以道路鋪面為溫度預測對象,可以應用在農地土壤分層溫度之預測。《論文連結》【領域四】

7.黃政華教授探討牛糞堆肥和蚯蚓堆肥改良劑可透過增加玉米田土壤中的不穩定有機碳和殘留可氧化碳部分來提高土壤碳儲量,研究發表於Soil Use And Management IF:5,Rank:20%,透過經濟和環境永續的做法提高土壤品質並促進土壤有機碳的積累對於現代農業至關重要。《論文連結》【領域一】

8.鄒裕民教授探討利用海藻酸钠/氧化石墨烯複合珠有效的去除溴化乙锭:吸附機制與表現的深入探討,研究發表於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13.4,Rank:3%,海藻酸鈉為天然無毒的材料, 氧化石墨烯則在不同領域有非常大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將天然與可以人工簡易合成的材料來製備生物複合材料, 使其可以快速地將目標汙染物溴化乙锭 (EtBr)從水溶液中快速有效的移除, 本研究成果可擴大應用於其他帶電性有機汙染物的去除, 有助於研究中心拓展在環境與永續研究領域的廣度。《論文連結》【領域三】

9.劉雨庭、鄒裕民教授探討嗜熱嗜酸性藻類 Cyanidiales 引導的砷酸鹽的累積與生物氧化:作為砷污染復育的天然潛在生物材料,研究發表於Bioresource Technology  IF:13.3,Rank:3%,此研究與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的相關性在於其對環境污染復育的貢獻,特別是在處理砷污染方面。《論文連結》【領域三】

10.林坤儀教授探討磁性覆盆子狀 CuCo 奈米合金嵌入碳作為 Oxone 的增強活化劑來降解偶氮污染物:Cu 誘導的空心結構和增強的活性,研究發表於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IF:9.4,Rank:17%,透過本研究可進一步建立開發本研究計算所需之觸媒材料,並釐清可適合應用之環境條件!。《論文連結》【領域一】

11.吳治達教授探討苯濃度在德州休士頓哈特曼公園社區周圍易受影響地區的時空分佈模式是什麼?研究發表於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F:12.2,Rank:3%,研究探討之主題著眼在地理人工智慧於環境汙染與永續環境管理之應用。《論文連結》【領域三】

12.林玠廷教授探討摻雜劑引發的 spiro-OMeTAD 交互作用: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發表於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 IF:31.6,Rank:1%,頂尖優良期刊,為達成永續農業的目標,本研究中的有機半導體技術可以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特別是在精準農業、能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通過應用如 spiro-OMeTAD 等有機半導體材料於新型太陽能電池,農業系統可以得到清潔且高效的電力來源,以支持智慧農業所需的設備運行,例如環境監測系統和自動化灌溉系統。這些技術有助於實現精確的資源管理,減少水、肥料及農藥的浪費,並大幅降低生態負擔。《論文連結》【領域二】

13.葉鎮宇教授探討利用可解釋機器學習的先進高通量理性設計紫質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發表於Advanced Science IF:14.3,Rank:6%,太陽能電池可將光轉換成電,其中染敏電池中開發新型染料以期提高光電轉換效率的目標在永續農業發展上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因為光源可以是大自然的太陽光,可以是人造的室內弱光,而光則是在農業發展上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論文連結》【領域二】

14.吳靖宙教授探討經免疫磁珠增強競爭免疫反應的免標定阻抗法用於快速檢測孕酮,研究發表於Talanta IF:5.6,Rank:11%,該論文合成無酵素免疫磁珠作為抗體載體,以競爭免疫反應在電極上進行免標定阻抗法量測,用於檢測未稀釋血清中的孕酮。利用週期性脈衝磁場可降低免疫反應時間,並減少磁珠在電極表面的非特異性吸附。此研究提供一種快速靈敏的血清孕酮檢測方法,對畜牧業的乳牛養殖具有重大的幫助。《論文連結》【領域二】

15.薛涵宇教授探討通過界面熏蒸誘導的表面不穩定性過程製備具有可調圖案的自皺縮聚合物薄膜,研究發表於Small IF:13,Rank:7%,大部分的農具在運作時會與生物接觸,為避免生物體的附著造成農具表面受損或被腐蝕,可以在其表面塗覆抗附著的潤滑液。《論文連結》【領域三】

16.陳志銘教授探討提高開孔沙漠玫瑰結構電催化劑的電化學效率應用於可持續的析氫和析氧反應,研究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IF:8.1,Rank:13%,電解水產氫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發展策略,是提供設施農業自主能源供給的可行方向之一。《論文連結》【領域二】

17.賴盈至教授探討大面積、不受束縛、變形且可全方位拉伸的多重自供電摩擦電皮膚,研究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4.7,Rank:5%,新能源擷取、物聯網自發電感測。《論文連結》【領域二】

18.賴盈至教授探討拓樸複合材料於高效靜電、壓電、電磁合一奈米發電機,研究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 IF:27.4,Rank:2%,新能源採集。《論文連結》【領域二】

19.賴盈至教授探討具有強大的電荷保留能力的拓樸絕緣體奈米複合材料非接觸式可拉伸和基於織物的摩擦奈米發電機,研究發表於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IF:24.4,Rank:2%,High cited paper高被引論文2024/8月,新能源採集。《論文連結》【領域二】

20.林坤儀教授探討鎳和鹼土金屬相互作用對透過催化熱解從塑膠口罩中可持續生成碳奈米管的影響,研究發表於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13.4,Rank:3%,透過本研究可進一步建立開發本研究計算所需之觸媒材料,並釐清可適合應用之環境條件。《論文連結》【領域一】

(二)社會貢獻
《112年》
1.楊秋忠院士以「創新TTT ®標靶酵素的技術及應用」研究成果,運用快速有效、製程污染低又除臭之方式,處理農業、民生及工業有機廢棄物再利用及環保問題,提供節省時間及省空間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其創辦之地天泰(本校衍生企業)輔導之台灣示範廠榮獲2023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領域一)
     
2.中興大學土木系楊明德特聘教授團隊研發成果「低碳米-導入AIoT 的減碳水稻收穫模式」,為快速(5秒內完成)、便宜(近無使用成本)與簡便(3公克)大範圍高頻率使用之穀粒成熟度檢測技術。目前已於國內外合作落地測試,於全臺潛在淨產值可達5.4億元,預估可能減少每年7.2萬公噸CO2,相當於190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該技術能提升稻作農業產值與貢獻農業淨零碳排,榮獲2023年未來科技獎。    
 
3.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黃姿碧教授,榮獲第47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黃姿碧教授關注用藥安全及農藥檢測,長期為臺灣農業貢獻心力,深獲產學研各界肯定。黃姿碧教授團隊所研發的枯草桿菌及鏈黴菌微生物製劑,為環境友善資材可作為農民作物栽培管理之植物病害防治、促進植物生長及提升耐淹水與乾旱等環境逆境應用。 (中廣新聞網)    

4.臺中童綜合醫院12日和中興大學 一同辦理「植樹碳匯宣誓典禮」,在0.86公頃的院區種樹造林,為減碳永續自然資源盡一份心力。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表示,中興大學農資學院與童綜合醫院的合作,透過土地改良及增加自然碳匯方式,種植0.86公頃的相思樹,預計為地球吸收約327公噸的二氧化碳,希望建構永續自然環境,身體力行自然碳匯,共同綠化家園、守護地球。(教育廣播電台)    
 
5.農業研究領域最高榮譽「2023國家農業科學獎」舉辦頒獎,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自然碳匯量測技術開發與推動策略」榮獲環境永續組優選獎。生科系林幸助教授團隊積極開發碳匯量測技術,依循IPCC指南,包含本土自然碳匯量測、監測、預測與模擬等功能,從量測植物、土壤碳吸存及溫室氣體排放量等排放係數及活動數據 (教育廣播電台)    
 
6.泓橋公司採用中央研究院院士楊秋忠研發的專利酵素,以快速醱酵技術為基礎,僅需3.5小時便能將廚餘轉化為有價值的肥料。他過去擔任科技部長時,曾頒獎表揚楊秋忠院士相關的專利技術,如今泓橋公司具備獨到眼光,將學界傑出的研究成果落實在產業界,以先進的科技處理廚餘問題,這是桃園的驕傲。(聯合報)    
 
7.面對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災害影響衝擊,為強化中央與地方在災害情資之合作應用,「極端災害下之韌性城鄉與防災調適」計畫,3/13由工學院楊明德院長、土木系陳佳正副主任、宋欣泰副教授、蔡慧萍副教授,偕同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馮德榮參議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陳宏宇主任一行五人,拜訪彰化縣政府王惠美縣長,藉此提升彰化縣韌性城鄉與防災調適之實力。(興新聞)    

8.楊秋忠院士 榮獲「2022傑出生技潛力標竿獎」殊榮,於2023/02/23接受 蔡英文總統 接見表揚。蔡英文總統今(23)日上午接見「111年度傑出生技產業獎」獲獎單位時表示,政府會持續投入資源及調整修正相關法令,讓生技醫療產業不斷提升競爭力,並期勉大家持續創新研發,讓臺灣生技醫療產業更蓬勃發展,為人民創造更多的福祉。(總統府新聞)    

9.技術授權廠商台茂奈米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技轉自興大益菌(枯草桿菌)搭配奈米鈣開發成功的肥料,自去年9月起開始在南投縣民間鄉松柏嶺茶園施用,並搭配茶園智慧化監控管理,大大提升茶葉品質與產量,於2月25日進行觀摩會。 (興新聞)    
 
10.生命科學院黃介辰院長與生命科學系黃皓瑄教授、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蔣恩沛特聘教授以「全方位植物內生菌型生物刺激素」。2021及2022年皆獲國家新創精進獎,此次獲獎還被推薦收錄於「2023國家新創精進標竿技術年鑑」,為生物刺激素開拓應用願景。(中央社)    

《113年》
1.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法(藍碳):林幸助教授臺灣海洋藍碳研究先驅,技術應用於18個公部門場域及15公務機關,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及多項國家獎項。提出「臺灣紅樹林、臺灣海草床碳匯測量標準作業程序」,將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之方法依據,協助國家達成淨零排放。

2.快速處理有機廢棄物的創新技術轉譯國際產業應用(黃碳):楊秋忠院士以「創新TTT®標靶酵素的技術及應用」研究成果,輸出英國及印尼,處理英國威河200多公里之汙染及印尼廢棄物處理,每處理1噸有機廢棄物可獲得200至450公斤CO2當量的碳權,是種樹的3000倍以上。

3.新植造林碳匯場域(綠碳):柳婉郁教授,協助童綜合醫院(童興造林護地球 百人種樹活動),進行0.86公頃植樹碳匯,將為地球吸收累積約327公噸CO2 ,緯穎科技(桃園建置新植800顆樹木,造林碳權實驗場域),日月光(評估7年植樹造林成效)等申請碳權,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4.創新綠色能源和高效能發電分子技術落地:
(1)葉鎮宇教授,提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效率(落地台塑) ,2023年發表在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 Adv. Energy Mater. (IF: 27.8) 並獲評選為 VIP 論文。
(2)賴盈至教授開發柔性發電布料,納米發電機,穿戴裝置新革命、自主發電與物聯網結合,獲未來科技獎並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獲VIP 論文,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及多項國家獎項。

5.無人機智慧管理開啟農業新頁(低碳):楊明德教授開發「低碳米-導入AIoT 的減碳水稻收穫模式」為快速(5秒內完成)、便宜(近無使用成本)與簡便(3公克)大範圍高頻率使用之含水量檢測技術。目前已於國內外合作落地,於全臺潛在淨產值可達5.4億元,每年減少726萬公噸CO2,相當於1.9萬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本技術能提升稻作農業產值與貢獻農業淨零碳排,榮獲2024年第21屆國家新創獎及2023年未來科技獎。

6.益生菌運用於動植物保健(低碳):
(1)黃介辰、蔣恩沛教授團隊開發益生菌劑配方,具有增加雞隻肌肉含量與減少脂肪效果,減少飼養環境中臭味,改善生長環境品質,榮獲2023年第20屆國家新創獎。
(2)黃姿碧教授團隊開發枯草桿菌及鏈黴菌微生物製劑,作為農民作物栽培管理之植物病害防治、促進植物生長及提升耐環境逆境,榮獲2023年第20屆國家新創獎及第47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2023)。

7.開發功能性奈米材料於環境污染控制領域:林坤儀教授為全球首位「運用金屬有機架構物,作為水質淨化中硫酸根自由基程序之催化劑」,榮獲112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提升臺灣在環境污染整治技術之能見度。


8.中興湖清淤暨生態調查行動:吸引國內外媒體關注,成為國內最大校園生態教育範例典範。促進官政府、學界與師生參與,東京電視台報導,將台灣環保生態保育行動推向國際。

9.創新仿生多功能防蝕抗藻塗層:薛涵宇教授以蛙為靈感,獨創的高分子合成技術,研發出可抗水中生物附著的多功能仿生塗料,應用於船舶節能(落地中油) ,榮獲112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10.兼顧防災與生態的河溪整治(NbS):陳樹群教授與水保署合作運用自然解方進行新化林場虎源溪生態承洪韌性工程,獲公共工程土木及水利類金質獎,農業部將推廣至其他政府部門工程。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114年度「傑出工程教授獎」。

11.藉由園藝療育課程活動設計提升弱勢群體身心健康改善:凃宏明副教授與臺中市立啟明學校、苗栗雙湖社區發展協會、社團法人臺中市慢飛家庭關懷協會、臺中北區社區…等,帶領成員如高齡長輩、中學生及家長,體驗園藝活動的樂趣,達到療癒身心的目的,並藉以推廣園藝知識與手作技巧。
 
三、國際合作交流成果
(一)學術研究機構交流
本中心與國際研究機構合作共同發表國際期刊112年達121篇,113年達127篇;國外高階研發人才或學者至中心交流112年達69人次,113年達69人次;擔任國際性會議講者、國際期刊編輯、學協會委員112年達151人次,113年達153人次。
(二)與國際頂尖機構合作
《112年》
1.日本東京大學寺島一郎教授於112/12/11-12/14至中心交流拜會詹富智校長、工學院楊明德院長及生科院黃介辰院長,與生科院及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相關領域教授交流,於植物基因調控課程講授植物應變全球氣候變遷之分子機制,並規劃未來與生科院之共同研究。    

2.林玠廷助理教授112年至韓國釜山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本次韓國釜山大學進行學術訪問,主要研究內容聚焦於半透明有機光電極在產氫應用方面的探討。以“水下穩定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及其產氫之應用”為主題的演講,以及對中興大學及永續農業中心的研究能力進行介紹。    

3.日本NIMS之深田直樹教授112年至本校參訪並給予專題演講,演講題目為Functionalized Semiconductor Nanostructures for Future Electronic and Energy Related Devices。     

4.裴靜偉教授於2023年10月3日至28日前往日本筑波日本國家物質材料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 NIMS)的奈米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Materials Nanoarchitectonics, MANA)進行國際合作,就紅外光先進材料進行共同合作。    
 
5.美國TAMU、UCSD、日本RIKEN、泰國農業大學及朱拉隆功大學、奧地利JKU大學等合作,與日本NIMS簽訂合作備忘錄    

《113年》
1.林俊良教授:113年(2024年)11月赴波蘭華沙理工大學、華沙航空研究所及熱舒夫理工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並洽談未來合作。
2.蔣恩沛教授:接待三位國際學者來訪,包含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田川陽一教授、印度密索藍大學Vuite Lalnilawma教授、印度威普羅股份有限公司Jonathan Lalremruata顧問。
3.林玠廷副教授:113年8月與韓國慶尚大學Jaemin Kong教授深入探討混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合作,特別針對Jaemin Kong教授在《Nature》發表的二氧化碳摻雜技術進行交流。
4.陳志銘教授:
•113年7月邀請美國阿拉巴馬大學Mark Cheng教授訪台演講,並討論合作。
•113年9月邀請韓國中央大學Byungil Hwang教授來訪演講,並透過國科會IIPP計畫邀請其兩位研究生來台短期研究,共同發表兩篇學術期刊論文。
5.楊錫杭教授:113年10月赴泰國農業大學,雙方擬訂以氫能的氨燃料電池為研究主軸,分項細節的分工研究,並期望未來加強泰國學生的來台見習。
6.學生及博後國際交流:
•陳志銘教授選派學生於113年(2024年)2月至5月赴日本大阪大學交流,研究成果將於明年發表。並於113年(2024年)4月帶領團隊參加台日電子互連研討會,研究生獲海報發表競賽優勝。
•趙國容教授團隊:博士後研究員古鎮嘉博士受邀至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進行為期六個月(113/5/11-11/15)的森林生態研究。
7.陳樹群教授:113年8月赴英國利物浦參加IAHR舉辦之River Flow 2024研討會。
8.劉雨庭教授:2024年10月赴日本參加ISMOM 2024研討會並發表研究。
9.黃姿碧教授:
•帶領循環經濟研究學院舉辦「臺灣生物刺激素論壇」,邀請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Patrick H. Brown教授演講(113年9月)。
•帶領美國在台協會官員參訪台灣農業企業,分享台灣農業現況並探討台美農業合作(113年8月)。
10.林昱梅教授:2024年參與兩場國際研討會,探討行政法與數位轉型的議題:
•2024年3月於維也納大學的《奧地利-台灣行政法研討會》發表論文,分析行政處分在數位轉型中的角色,包含以生成式AI輔助行政處分的可能性。
•2024年7月於德國帕紹大學的《一般行政法對行政數位化的規範》研討會發表論文,探討行政程序的數位轉型,及行政程序導入AI的困難與挑戰。
11.移地研究:林昱梅教授於2024/6/24-7/24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移地研究,與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院Beate Gsell教授與Rudolf Streinz教授,討論氣候法制及農產品責任相關議題。拜訪慕尼黑工業大學Prof. Dr. Christian Djeffal教授,探討農業AI及生成式AI相關議題。


(三)舉辦國際研討會
《112年》
1.國立中興大學電資學院、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ENABLE Center、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以及前瞻理工科技研究中心,日前(12月18日)於該校應用科技大樓國際會議廳聯合舉辦第四屆UCSD-NCHU Joint Symposium & ENABLE/IDCSA/SMARTer Annual Meeting,參與者包括理工、電資、農生領域等師生近200名。此次會議整合三個跨領域平台,共同舉辦年會進行成果發表,為展現興大科研特色、永續發展及跨領域績效之年度盛事。    

2.國立中興大學法政學院與日本一橋大學法學院自2020年簽訂合作MOU以來,由法律專業學院與日本一橋大學法學院教授第三度攜手合作,於2023/8/10共同舉辦「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放之法建構研討會」,為兩國間的法學交流開創新里程碑。    
3.陳樹群特聘教授赴英國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演講參訪:氣候變遷導致地球科學已成顯學,其中防災領域更是跨國共同研究項目。陳樹群教授的潰壩研究成果藉由國際研討會擴散至相關專業領域    
 
4.112年「農工論壇」延續「以農業應用促進科技升級,以先進科技解決農業迫切問題」的宗旨,邀請六位國內外知名學者為「永續環境」、「智慧生產」與「智慧技術」三大主題分享智慧農業科技最新應用成果。邀請來自京都大學(日本)、瓦赫寧恩大學(荷蘭)、猶他州立大學(美國)之國際知名學者進行專題報告。工學院楊明德院長於開幕致詞時指出,期盼透過農工論壇促成工業技術跟農業應用之跨域合作。    
 
5.2023 RIKEN-NCHU JOINT SYMPOSIUM     
6.2023年8月29-31日開設【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中興大學(NCHU)】兩學分的夏日學校課程:量子奈米光電檢測 (Quantum Research on Nanomaterials with Optoelectronic Analysis),程邀請了六位日本理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講述六個不同的研究主題,包含材料、化學、奈米、有機電子、光電元件製作與檢測技術、並安排討論課程與RIKEN師長全英文授課。      
7.世界百大暨國際優秀學者網絡研討會Global Top 100 and Elite Forum 13 場     
8.臺泰雙邊國際研討會     

《113年》
1.113年11月14日,舉辦台泰雙邊能源、環境與材料成果研討會,與泰國農業大學雙方學術合作計畫,強化臺灣與東南亞國家實質交流,6位泰方教授與校內學者交流。

2.113年9月5日,舉辦2024 RIKEN-NCHU Joint Symposium,本次共計邀請8名來自RIKEN之研究員共同參與,與本校進行實際合作交流。

3.113年10月24日舉行Nat’l Inst. Mater. Sci./Univ. Tsukuba/Nat’l Chung Hsing Univ. Joint Workshop,與NIMS雙邊研討會已為本中心重點活動,本次活動擴大舉行邀請筑波大學之講者共襄盛舉,本中心與筑波大學之MOU已進行審查中,預計114年能簽訂完成。

4.113年3月11日至12日,為促進台美智慧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舉辦「Taiwan-US Smart Agriculture Workshop臺美智慧農業研討會」,邀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研究員及愛荷華州立大學、亞利桑那大學教授等與會。

5.113年4月24日至26日,第29屆國際遙感探測研討會(ISRS 2024)於2024年4月24日至26日於興大盛大舉辦,與會之學者專家逾300人,其中包括來自10個國家的逾百位外國學者,共發表153篇論文,會議內容涵蓋遙測數據收集與分析、機器學習演算法、環境監測、智慧農業、淨零碳排等多項主題。
  
6.113年11月7日,舉辦「2024 UAV應用於空間資訊永續環境國際論壇」(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AV Applications with Geomatics & Sustainable Environment),邀請愛沙尼亞生命科學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及臺灣大學的國際學者參與。
  
7.113年12月3日舉辦「生成式AI賦能智慧農業」論壇。
 
8.113年9月3日舉辦「科技發展與環境保護法制國際論壇」,由中興大學與日本一橋大學法學院共同主辦。

9.113年12月18日,舉辦第5屆UCSD-NCHU/ENABLE/IDCSA/SMARTer Joint Symposium國際跨領域工程研討會。


四、跨領域共同實驗場域
《112年》
試驗場域:規劃出溪心壩牧場作為示範場域,該牧場為一研究教學兼用之牧場,占地73,296平方公尺,設有牛舍、豬舍、雞舍、堆肥舍、焚化爐及廢水處理廠等牧場設備,分別以四大領域亮點技術,112年編列預算,7團隊參與此亮點設施計畫,作為四大領域新穎技術的驗證及示範,分別在牛舍、豬舍、雞舍、堆肥舍、焚化爐及廢水處理廠等施行:水質檢測之自供電無線即時監測系統,速處理禽畜糞製成有機質肥料示範運作,畜牧場全域環境即時監測系統,禽畜保健新穎材料之研發與智能應用,產氫儲能系等,此外規劃有虛擬展示平台及實體戰情室可整合不同領域間的系統數據,做為智慧農場展示及未來淨零碳排技術的輸出平台。
《113年》
結合綠能與智慧科技,打造永續農業典範,整合太陽能發電、智慧儲能、半透明太陽能電池及有機循環技術,於本校應科大樓頂樓建置一永續農業示範溫室,展現綠色能源於農業應用的潛力,並達成節能減碳的目標。
1.綠能溫室及智慧儲能系統:智慧溫室系統以自給自足為目標,有效解決傳統溫室耗電量大及碳排放的問題。

2.溫室半透明鈣鈦礦太陽能系統:運用中心先端綠能材料合成技術,開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落實太陽能發電與農業溫室結合創新應用。

3.創新有機循環技術及碳權驗證:建置小型有機廢棄物快速處理設備,就地快速處理製成有機質肥料,回用於溫室種植,達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

4.國內首座畜牧虛擬電廠:興大溪心壩牧場導入太陽能與氫能發電系統、能源物聯網、農牧廢水回收發電與淨水機制,為國內畜牧業淨零碳排示範點。

五、與標竿中心交流競逐

中心設定有兩標竿中心,分別為在環境學術研究頂尖的日本東京大學UTokyo Center for Climate Solutions (UTCCS)及農業應用、產學、在地農業服務推廣卓越的美國德州大學Corpus Christi Research Center (CCRC),亦期望透過這兩標竿中心的競逐、合作藉以強化本中心之學術研究、產學、社會貢獻,提升國際地位。
(1)標竿中心日本UTCCS:
包含三部門組織Division for Earth System Change、Division for Climate Impact on Ecological System、Division for Human System Response。探討如何減少因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暖化對社會本身之負面影響,將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及碳中和,涵蓋多種跨領域方法,理解和預測氣候變化並評估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設計未來的社會系統,彌合以氣候正義之社會差距,實現碳中和。
(2)標竿中心美國CCRC:
包括10個推廣計畫及7個研究計畫。推廣計畫包括4-H 和青少年發展、動物科學、農業經濟學、沿海海洋資源、災難評估與恢復、昆蟲學、家庭和社區衛生、健康的南德克薩斯州、牧場管理、土壤與作物科學等。研究計畫包括肉牛和馬研究、作物生理學、數位農業、昆蟲學、作物農學、水產養殖、植物病理學,以德州之農業研究、經濟發展為主。

學術表現面向
 《112年》
以研究論文產出發表之人均數,中心4.4篇/人,UTCCS 3.6篇/人,TUMA 3.3篇/人,中心表現較UTCCS及CCRC出色,針對發表之內容取向,本中心和UTCCS論文偏向學術、基本學理探討為多,標竿中心則著重在實務、機理應用,系統為多。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人均數量上中心取得優勢,關注UTCCS成員,渡部雅浩副機構長(大氣海洋研究所教授)被選為2023年高被引研究者。Clarivate.com的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3。吉澤晋的NATURE期刊發表,及城山英明Shiroyama, Hideaki 的LANCET,該研究成果對於其相關領域影響深遠,這些重量級的學術成就值得中心競逐和學習。
《113年》
因各中心成員人數差異頗大,以研究論文產出發表之人均數,中心4.5/人,UTCCS 3.5/人,TUMA 3.4/人,中心表現較UTCCS及CCRC出色,針對發表之內容取向,本中心和UTCCS論文偏向學術、基本學理探討為多,標竿中心則著重在實務、機理應用,系統為多。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人均數量上中心取得優勢,關注UTCCS成員,渡部雅浩副機構長(大氣海洋研究所教授)被選為2024年高被引研究者,其熱帶太平洋變暖模式隨時間變化之研究2024年發表2篇於NATURE期刊發表,該研究成果對於其相關領域影響深遠,這些重量級的學術成就值得中心競逐和學習。